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许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5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46.3%;外贸总额368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3%;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家,同比增加6家,实际利用外资365438美元+0.58万美元,同比增长42.2%。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个充满活力和繁荣的新许昌正在崛起。
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早在古代,许由部落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此受到人们的称赞。西周初年,定名为徐国,秦设徐县。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徐,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继昌在许,许县改为许昌,一直沿用至今。许昌是姓氏祖根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徐、陈、钟、方等姓氏在许昌根深蒂固,维系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许昌文物古迹众多,有汉魏古城、关羽叫曹选袍的巴陵桥、关羽夜烛读书的春秋楼、曹操射鹿的鹿台、练兵台、屯田所、曹丕登基的禅定台、神医墓等。因为三国文化的丰富,许昌被国家列为三国文化重镇。以“三曹”为首的建安七子,创造了在历史上鹤立鸡群的建安文学,使许昌成为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许昌北距省会郑州仅80公里,距郑州国际机场50公里。有高速公路通往机场,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京珠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许昌至南阳、许昌至兰考至日照、许昌至登封至洛阳、许昌至扶沟至亳州等高速公路在许昌形成“米”字形高速公路结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许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两大战略工程都经过许昌,都是受益地区,使得许昌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许昌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是商人投资的热土!
许昌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盛产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烟叶、棉花、花卉苗木、蔬菜和中药材。许昌西部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30多种,其中煤炭45亿吨,铝矾土4300万吨,耐火粘土666万吨,石灰石2亿吨。许昌地区矿产资源集中,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发展电力、建材、陶瓷等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许昌对各种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快速转化。
许昌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为了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许昌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许昌农业科技园区是2001年国家批准的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唯一的综合性园区。按照“一园九区”的总体规划,科技园建设了花木产业化示范园区、花木产业化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中药材生产示范区、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区、优质烟草生产示范区、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示范区、畜牧业生产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农村城镇化技术示范区。目前,园区规划的65,438+000多个项目正在加紧推进。根据要求,到2010年,基本建成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在粮棉烟三大产业继续保持优势的前提下,花卉、蔬菜、中药材三大产业迅速崛起,农业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目前,全市花木面积达到37万亩,蔬菜面积达到83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农村改革的深化。通过大力推进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许昌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明显加快。
许昌的工业生产需要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许昌充分发挥政策、区位、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从传统的农业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以市区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形成了烟草、电气设备、钻石及其制品、发制品、卫生陶瓷、鞋类、纺织、大豆深加工等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产品有继电器、电力自动保护装置、卷烟、烤烟、烟草机械、钻石及其制品、汽车传动轴、农用机动车、汽车配件、煤炭、电力、水泥、棉布、鞋帽、发制品、陶瓷等。许继电气集团公司、黄河旋风集团公司、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河南田歌实业集团公司、许昌卷烟厂、许昌骆驼鞋业有限公司、许昌四通电气有限公司、河南众品食品有限公司、许昌烟草机械有限公司、许昌龙岗发电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许昌的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许昌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方式,组建了开发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城建投资公司、东城投资公司等四大公司,搭建了经营城市的投融资平台。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东城新区20平方公里框架初步显现,全面开发热潮兴起。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已经产业化。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除华中电网供电外,当地现有年发电量50亿千瓦时。有许昌宾馆、桃园宾馆、红宝宾馆、许昌宾馆等十余家涉外星级酒店。一些高档的文化娱乐设施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周到的服务。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国内外实业家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
许昌所辖六县(市、区)各有经济优势和地方特色。周宇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因其“窑中一彩,窑中多彩”而被誉为国之“瑰宝”。中药材生产加工业久负盛名,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煤炭、建材资源丰富,开采量大,辐射能力强。随着长葛市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大型民营企业,如黄河集团公司、田歌实业公司、众品食品公司、四通电气公司、兆丰陶瓷公司等。黄河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三大人造金刚石公司之一。许昌县大规模生产发制品、鞋、浴霸,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世界各地发制品的加工基地。鄢陵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是国家重点优质棉生产基地;鄢陵花卉闻名全国。明清时期被称为“花都”、“华县”,是中国最大的花木基地。其腊梅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被誉为“炎陵腊梅天下第一”。襄城县拥有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和烤烟出口基地县,被国家领导人称为“烟草王国”;近年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多万亩,成为周边地区的蔬菜种植和销售基地。魏都区因汉魏古都而得名,三国古迹集中。许昌以“杜军”、“花都”、“烟都”、“杜威”闻名中外。
许昌发展潜力巨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改革开放20年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为许昌“十五”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巨大发展潜力。“十五”期间,许昌市提出了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维护许昌形象活动,致力于软环境治理。许昌市政府各部门将以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许昌市是河南省发展最快的省辖市之一。特别是近年来,许昌市抓住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为鼓励外商投资,许昌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出台了《关于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许发〔2003〕18号),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特别是在外商投资、技术、人才和土地使用、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我们热烈欢迎国内外朋友来许昌发展经贸合作!十多年来,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魏都区、许昌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许昌经开区与时俱进,因势利导,营造优美环境,打造优良作风,打造优质服务,打造优秀园区,秉承“亲商、安商、 稳商富商”坚持“请进来、留得住、赚得钱”秉承“诚实守信、透明高效、合作共赢”的服务宗旨,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园区管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许昌经济开发区先后荣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的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005年3月,河南省商务厅授予2004年出口创汇先进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2月,河南省商务厅授予2005年度河南省先进开发区;5438年6月+2005年2月,河南省建设厅授予河南省园林单位;2005年7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第一次全国应急普查先进集体;2006年2月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开发区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00多家,形成了年工业销售收入近50亿元、利税4亿多元、出口创汇超6543.8+亿美元、财政收入近8000万元的发展规模。所有的经济指标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去年,在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中,许昌经济开发区在销售收入、利税、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多项经济指标上再次名列前茅。河南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双高”(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企业15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三分之一,省级先进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这些企业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目前,许昌经济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成为许昌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许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许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