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借壳上市,这个安徽企业错过了机会,又一个安徽人成了关键先生。

上面我们提到,2003年和2004年是吉利汽车的第一个调整期,吉利进行家族“转身”和流程再造,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此外,2003年,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吉利还将总部迁至杭州。

虽然总部搬迁后融资方便,但李书福一直想登陆资本市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吉利的借壳上市。

2002年,吉利汽车销量达到5万辆,销售收入30.58亿元。虽然增长强劲,但利润较低,利润只有6000多万元。

由于确定了专注于开发经济型轿车的业务方向,吉利与意大利汽车项目组达成了4000多万美元的设计合作,还斥资3000多万美元从韩国购买技术和各种设备,计划共同打造“中韩1”。

而且吉利的中长期规划——“马”、“猎豹”、“狮子”三大项目也已实施,仅在建的浙江台州吉利汽车产业城总投资就高达491亿元。

可见当时吉利的资金压力相当大,上市融资成为吉利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2003年3月24日,主要从事吉利集团汽车产业发展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同时将非汽车产业从汽车产业中分离出来,2004年单独成立明泰集团。

图为安徽柴权电力。

起初,吉利想借助安徽柴权电力实现a股间接上市。

此时,柴权动力主营单缸和多缸柴油机业务,也希望引进一家有发展潜力的汽车企业,寻求更大的发展。

2003年6月10日,柴权电力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安徽柴权集团正在与吉利就公司股份转让事宜进行接触。

如果整合成功,柴权可以为其获得整车厂,吉利拥有自己的发动机基地,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但这次股权收购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当地政府希望本省汽车企业重组全柴油动力。

图为何。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又一个安徽人出现了,成为吉利上市的“关键先生”。

这个人就是何初雪。从安徽财贸大学毕业后,他在香港的华润工作。1997离开华润后,开始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

在认识李书福之前,他手里刚好有一个壳资源——国润控股,出价大概4到5亿。

不过,李书福能和何取得联系,多亏了他们的好友桂生月。

李书福向曾在华润工作过的桂生悦讲述吉利汽车的发展,称吉利刚刚起步,资金短缺,暂时不具备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条件。

桂生岳建议:“既然IPO上市很难,要不要想办法去香港借壳上市?”

李书福虽然对此不抱太大希望,但也不打算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将此事委托给桂生月,正巧遇到了何。桂生月把何初雪介绍给了李书福。

本来就缺钱的李书福不太可能出这么大一笔钱买壳。李书福想了想。这个机会不错,但是需要换一种方式去尝试。

经过双方的接触和交流,最终选择了一个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通过合资的方式,将吉利汽车逐步放入这家上市公司,李书福成为大股东。

其实这里面是有风险的。如果合资没有成功实现,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还不如干脆买个壳资源。但关键是双方都是有长远眼光的人,选择相互信任,所以才能合作成功。

2004年3月,国润控股宣布更名为国润控股有限公司(0175。香港)至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

一年后,吉利控股全面收购国润控股母公司PG(ProperGlory),完成对吉利汽车(0175。HK),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出谋划策的桂生悦成为这家上市公司的总裁。

李书福谦虚地说,自己对资本运作了解不多。还好“有这么多人帮他操作”。

登陆资本市场对吉利的作用远不止是“输血”。

作为主管上市公司信息化的董事,尹大庆重视通过上市公司自身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推动整个集团的现代化。

李书福第一次去香港开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时候,拿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一份董事行为准则,上面明确写着不准做任何事情,如果做了什么事情就要被调查。而且不允许你把所有台词都看完,需要你亲自看。这有点像宣誓。

李书福还带回了一份香港报纸,上面有自己的形象,旁边还有一个大标题,这意味着李书福再也不敢出声了。

写在最后:

通过家族的“转身”、流程再造和登陆资本市场,一举改变了吉利勇往直前的气质,同时推动了吉利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其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从不了解到熟悉,吉利的资本运作迅速成长,这也成为吉利“隐形”的实力之一,开启“买买买”模式,实现“裂变”。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