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消失的那一面,足以让我荣耀一生——致四川锅炉厂。

前几天我妈来找我拿身份证,说我们老厂的房子之前要拆迁,要搬出去,没有户口。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心里有准备,但还是觉得有点空虚。我还没来得及回去看看,就没了...

生活在四川锅厂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被打上了“工厂的孩子”的烙印。我们从小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工厂子弟的“优越感”。现在,我再也回不去这个“家”了。

而“工厂孩子”终将成为历史名词。

确切的说,郭川工厂是我曾经生活了18年的地方,有太多的回忆和不舍。

这是我整个童年和青春。那些斑驳的老墙,角落里的小花,见证了我的成长。

现在,所有在工厂里玩耍的孩子都长大了,但它很老,老到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了...

小时候我以为工厂就是全世界。孩子们的幼儿园,小学,游泳池,电影院,活动中心,职工医院,食堂市场,假山花园,工厂的每一片土地上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家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是厂里的。小时候,每个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知道这是谁的孩子。

我读书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是10多年的交情。我同学的父母恰好和我父母是同学或者同事。

这个小世界没有秘密,任何人第二天都会知道任何人发生了什么。调皮的熊海子总会被很多人“管”着。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让别人的自行车轮胎瘪了,你的父母第二天就会知道。

那时候父母每天上班都要广播,一首歌可以等于时间。听到广播,可以看到大家骑着自行车奔向车间。下班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随着夕阳西下,父母会渴望回家。直到现在,听到这首歌,脑海里都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这些画面。

孩子也是自己上学,把家里的钥匙挂在脖子上。放学后,住得近的孩子会一起回家。出来邀请朋友玩,只要在楼下喊两声,总能听到一个回答。到了家里吃饭的时间,父母会在楼上大喊大叫,总会以各种方式传染给孩子...那时,我们的小世界将永远是安全的。

那时候食堂的包子卷特别好吃;那时候,晚上会有人骑车送鲜奶;当时去附近的赵镇叫“上街”;那时候老师还住单身宿舍;当时厂里的每一项活动和文艺演出都很有意思;那时候爸爸说他在几个工厂下棋无敌...

以前,我以为我们会永远这样生活下去。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可以一直这样一起玩。等大家都结婚了,也许还可以和对方的孩子开玩笑,讲讲父母小时候的趣事。

可是现在,没有了那个小世界,好像所有人都突然分手了。最后,我们都来到了更大的世界,有了更大的梦想。

然而,四川锅厂却成了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今天,我们都长大了。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一群人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我再也不会拿着学校门口“丁老头”的贴纸逃跑了;千万不要打碎别人的玻璃或敲门后再逃跑;而想看的人,也不会只是在楼下喊着看...

记忆中的菜市场是每天最热闹的地方。大家都在那里商量今天吃什么,和菜农讨价还价。

里面有个卖锅盔的。真的很好吃。

我还记得菜市场里有一家小理发店。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剪头发,但是我妈总是把我压在那里剪头发。

再往里,好像有一家做衣服的小店。那时候大人们喜欢选一些面料做裙子。所以工厂里的女人从来不缺漂亮舒适的裙子。

这个叫“郭川俱乐部”的地方,当时被我们称为“光明球场”或者“球场大坝”。

晚饭后,男孩们喜欢玩球类游戏,女孩们喜欢跳橡皮筋和踢羽毛球。

我们还喜欢里面的电影院。偶尔老师会组织我们看几场电影,厂里很多文化活动也会在这里举行。

我记得在灯火辉煌的体育场上方有一个小报摊。那时候,如果我有零花钱,我也会买一些小杂志。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给大家讲故事。那时候看童话书,听了很多故事,一直想和大家分享。

甚至生日也会在幼儿园和班里所有的朋友一起庆祝。

那时候幼儿园会组织很多活动,所以孩子们会安排节目,我们唱歌跳舞的舞台就是灯光球场。

孩子们表演得很开心,家长们坐在台阶上用相机拍着孩子。顺便说一下,他们谈论谁的孩子跳得最好,谁的孩子最有趣。

当时流行DVD,厂里有很多租DVD的音像店。

每次放假,我们都会选择一些喜欢的电影,然后去“好家”买些零食,高高兴兴的回家。

那时候的暑假,对我来说,就是呆在家里看租来的碟片,吃零食吃冰激凌,和朋友一起玩游泳。

小时候,夏天的时候朋友们会很兴奋,因为工厂的游泳池会开。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还用游泳票。每次住的离游泳池很近的朋友,一看到游泳池的水变了,就兴奋的给大家打电话。

其实那时候我还不会游泳,但是带着游泳圈和大家一起游泳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现在虽然学会了游泳,但是找不到以前的乐趣了。

晚饭后的晚上是厂里最忙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出去散步遛狗。从体育场大坝到公园或活动中心...

这时候遇到熟悉的人,总要聊几句,不熟悉的总要点头。

孩子们总能找到玩耍的地方。偶尔遇到一些调皮的孩子,大人也会互相照顾,叫他们早点回家。

工厂医院建在小学旁边。如果头疼脑热,就去看看,开点药。

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去打输液瓶。工厂和医院的医生都认识我。

每次去都拍拍我的头。“姑娘,你怎么又来了?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

在小学,“老丁曼”总是推着他的车绕着学校门口转,我们都喜欢去那里买东西。

我不知道“老丁曼”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反正从我认识他开始大家都这么叫他。

当时他卖的东西很多,有女生喜欢的零食、贴纸、橡皮筋、羽毛球,也有男生喜欢玩的卡片、弹珠。

我们喜欢下课后围着他逛街,有时候遇到调皮的熊海子,会偷偷从他那里拿些贴纸跑掉。他看到就笑。

那时候的金汤山也是孩子们的天堂。

孩子们会带着香肠和玉米,带着朋友或者兄弟姐妹去山里烧烤。

那时候山上的三学寺还没有现在装修的这么豪华。小时候是个小庙。

偶尔大人也会烧香。而我最大的形象就是那里的素食很好吃。

等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到了初中,工厂和学校都并入当地。所以我们大部分初高中都在金堂。大家分散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

那时,会有班车去工厂。我们都背着书包,早上从家里带了早饭,早早就开始等厂车来了。这个时候偶尔会看到厂里技校的学生晨练,跑步。

偶尔会有小朋友稍微晚来一点,让熟悉的坐一下,于是大家有说有笑的在车上去上学了。晚上等着厂车送我们回家。当时同学们还挺羡慕我们的,说工厂好,每天都有专车来接我们。

当时我就觉得,不管我们在外面走多远,总会回家的。

但是后来,孩子开始上大学,工厂开始改制,大部分人也出来搬了。这个曾经红色的小世界越来越糟糕。

那些曾经满是油,整天咆哮的工厂,变得鸦雀无声。虽然厂外的标语依然激情澎湃,电桩上的喇叭还在,但楼里空无一人,人也走了,时间仿佛凝固了。

可能有些回忆,只有我们这些在那个小世界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作为最后一批“工厂子弟”,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童年和青春,也见证了这里的繁华和落寞。

世界变化太快了,到最后,这个地方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只有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让我光彩一辈子。”

我知道有些事我们做不到,但我不想放手,所以我想记录下来。我想记录下这个工厂的日子和所有在里面的人。曾经的同学少年,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蹉跎岁月,曾经的沉重情感和经历,不应该只在沉默和艰难中被遗忘。

也许很多年后,我们很多人都会想起这个地方,我们一起长大的地方。希望那个时候,不只是相册里的老照片能提醒你。那些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记忆,那些留下的感觉,永远不会被抹去。

我仍然怀念我在这里哭和笑的日子,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我在这里的梦想,我爱的人...

忘不了的,还是忘不了...

哪怕只能存在于回忆里,我也希望无论多久,当你想起这里的时候,都是一段珍贵而温暖的回忆。

我也很怀念,当我们...

本文件献给四川锅炉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