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1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发展。

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战后,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为了巩固民族独立的成果,发展经济,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国际环境。

捍卫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一直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任务。战后半个世纪没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反对是重要原因之一。

3.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了联合国,大大改变了这个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4.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它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面貌。

此外,在解决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失控、粮食、能源、难民、禁毒等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上,也离不开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第三世界国家将越来越需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所谓弱国无外交。世界政治舞台上,强国众多,是大国争夺利益的外交。弱国在国际组织中没有多少话语权。这可以参考伊拉克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等等。过去由大国操纵的联合国,被发展中国家视为与发达国家对话的舞台,地位很高。

发展中国家也有较高的国际地位。但还是没有太大影响,主要看八国集团。

发展中国家曾经以相对完整的群体规模和相对统一的实力,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如推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召开关于原材料与发展的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并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用石油武器制裁西方国家,导致了持续三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冷战结束前,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跨区域和区域性组织发挥作用,特别是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非加太集团、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阿拉伯联盟、非统组织(非盟前身)等。所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在重大问题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他们的着眼点主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反对美苏霸权损害自身利益,非殖民化和消除种族隔离,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大国对比剧烈变化,全球利益格局多元化,格局复杂化,国际规则发生新的演变,各种力量竞相重塑秩序。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集团发生了巨大的分化和重组。

由宗教、种族、地缘因素或相似的政治经济诉求形成的发展中大国集团,大多正在失去活力,难以影响全球重大热点问题的解决,无法引导世界重大经济政治走向。他们的首脑会晤或外长会议仍然定期举行,仍然发表大量宣言、声明或公报,但很少有实质性的合作行动,更谈不上统一的战略努力,言而无信。

比如有几十上百个成员国的团体组织,在全球化、反恐、伊拉克战争、伊朗核计划、阿以争端、达尔富尔、科索沃、多哈回合、气候、环境、联合国改革、油价飙升等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甚至陷入争吵。

内部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利益不同,甚至相互冲突。例如,在伊斯兰会议组织(OIC)的57个成员国中,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阿联酋、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10个国家2007年的GDP总和约为20442亿美元,占伊斯兰世界的72%。

除巴林、卡塔尔、阿曼、科威特、文莱外的其他47个国家都是富国,其他42个国家的财力总和都比不上沙特。他们欠下7300亿美元的长期外债,占其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87%,他们无力偿还。海合会六国和文莱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其中卡塔尔的人均年收入为66063美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在联合国划定的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有22个是伊斯兰国家,另有7个伊斯兰国家因经济衰退而接近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指标。上述情况必然导致利益冲突。根据世贸组织2007年的评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仍然很高,全球50%的反倾销调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内部矛盾冲突进入多发期,各种力量的组合在不断变化。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受到边界争端、资源争端、部落摩擦、教派矛盾、战争、瘟疫、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困扰,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难民。

小国、弱国、穷国不得不根据生存需要,在大国、强国、富国周围划线,或者频繁“造反”,改变“阵营归属”。相当一部分人对国家的未来失去了信心,通过合法或非法渠道移居或留在了发达国家。

一些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急于改变国家定位,摆脱“发展中国家”的标签。除了已经成为欧盟新成员的12“原始”发展中国家之外,韩国、新加坡、土耳其、乌克兰、马其顿和克罗地亚等一批国家已经不愿意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法律制度,他们对所谓“民主”、“人权”、“新闻自由”、“民族自决”的价值判断也在逐渐与西方趋同。

扩展数据

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是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总的来说,前30年经济发展迅速,然后到了80年代就停滞不前了(被称为“失去的10年”)。

9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表现为:一是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二是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第三,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第四,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增加了。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上快速发展,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显著增加。特别是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拉美经济也在快速发展。非洲现在已经开始摆脱很多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而发展中国家却持续快速发展。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开始减弱,对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加。这将有助于他们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在调整经济政策,改革经济体制。其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一般采用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以取代过去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

第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造国有企业和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许多国家从强调发展工业转向重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视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均衡发展。第四,实行开放政策。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经济大潮,争取发展自身的有利机会。

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面临的问题。

虽然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战后5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各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政局稳定程度、发展战略和改革调整水平、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其他地理条件、人口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中东等地区的高收入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第二,中等收入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包括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亚洲的韩国和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

第三,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地区。他们占第三世界的大多数,而且大多是农业国。他们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阶段,正在努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四,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很多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百度百科-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