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融资券到期兑付是好是坏?请帮忙解读一下。

1.短期融资券到期兑付,这不是坏消息也不是好消息,而是中性消息。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的(即由境内金融机构购买,不对外发行),约定一年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和债券。

这是公司对外融资取得资金而发行的债权凭证。如果不能按时支付,就是坏消息(不能按时还债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好,及时支付不代表公司财务状况很好,只能算中性)。现在只是由于要按时还债,所以只是一般的中性消息。

2.短期融资券有哪些风险?

(1)信用风险。

由于公司违规成本低,治理结构不规范,与企业财务状况密切相关的风险预警处于空白状态。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低成本融资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披露的经营业绩和财务数据进行了修正,隐藏了一定的信用风险。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披露现有制度安排中隐藏的信用风险,一旦市场扩大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就会迅速扩大。

(2)滚动发行机制隐含着“短期负债长期还本”的投资风险。

按照现行规定,人民银行对企业发行的融资券余额进行管理,监管部门只需要控制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即可。这使得一些企业可以绕过中长期公司债的限制,通过推出短期融资券进行长期融资。由于缺乏监管,企业很难将短期债务整理资金视为长期投资。任何中长期投资项目都面临着市场、技术、产品等风险。随着短期融资券规模的扩大,隐含的投资风险将不断增加。

(3)短期融资券的风险可能转移给银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隐性担保的潜在风险。短期融资券是无担保信用债券。很多企业把银行的授信额度作为提高偿债能力的条件。主承销商银行为了自身利益,愿意提供隐性担保。一旦发生违约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可能会转移和积累到银行;

二是银行自行买卖短期融资券,容易产生泡沫,造成短期融资券异常火爆的假象。一旦单个企业出现兑付风险,必然导致投资者对相同信用等级的短期融资券产生质疑,可能导致大规模抛售,金融机构持有的短期融资券价值将迅速下降。如果银行将短期融资券作为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必然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爆发。

第三,银行竞相承销短期融资券,导致道德风险和违规风险。

(4)信用评级不成熟,道德风险增加。

突出表现是监管主体的缺位,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评级机构监管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评级缺乏时效性,使得短期融资券评级趋于终身制;评级方法不具备短期债券的特征,大多采用长期债券的评级方法;评级标准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