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我们怎么交流?
这是我沿着圣地亚哥穿越西班牙北部长达一个月的徒步旅行的开始。我决定借此行摆脱手机和电脑屏幕。这种逃避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亨利·大卫·梭罗的一句话:“我成了我的工具。”
在我徒步旅行之前,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是《现代科技的奴隶》,作者斯莱特回忆说:“有一次,我坐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个中年男人坐在我旁边。突然,男人的手机响了。他没有接,而是把它扔出了窗外。我惊讶地张开嘴。他看着我,耸耸肩,然后看向别处。但正是凭借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举动,他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件几乎耗尽我所有精力的事情中解放出来。”
这个故事让我歌唱。像今天的许多人一样,生活建立在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基础上,无论是上网还是使用手机。然而,在沉迷使用手机五年后,我意识到,我的手机不仅没有让我与他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反而成了一堵墙,将我与周围的人和社区隔离开来。而且,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当我走过西班牙的时候,我断网了,我深深地思考着手机的使用是如何不自觉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讽刺地削弱了人类的基本交流,而这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元素。
全世界有数十亿人在使用手机。虽然手机是一种先进而伟大的通讯工具,它似乎把我们从办公室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了我们更多的闲暇时间,但事实并非如此。使用手机模糊了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的界限,增加了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压力和紧张。正如斯莱特在文章中写道:“似乎我们接触越多,我们就变得越疏远。”
在西班牙徒步旅行期间,我一遍又一遍地看到这一幕。虽然当时我正在体验没有手机的自由,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整天都在用手机浏览社交网站,和陌生人聊天视频。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和陌生人发展友谊,疲于应付。
太过亲密的接触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在徒步旅行中,我迷路了好几次。但是在迷路的路上,我看到了新的风景,遇到了一个让我惊讶的小镇。回到美国,我一迷路就给朋友打电话问路。有了手机,你就不太可能走错路,所以你不会意外地看到新事物,结交新朋友。所以,在我结束徒步旅行回到佛蒙特州伯灵顿的家后,我收起了手机,用一辆生锈的旧自行车换了一部固定电话。如果有必要,这个固定电话还可以让我联系我的亲戚朋友。现在出门不马上打电话,也不确认是不是忘带手机了。所以,我在小区里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比如街区旁边的大花园,路边的艺术装饰和雕塑。现在,我不会盯着手机屏幕了。我在街上和超市交了新朋友,开始和以前没聊过的邻居聊天,见了老朋友,喝了咖啡,而不是打电话和视频。
我发现,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我不仅与世界保持联系,而且与世界的联系更加频繁,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更加密切。一天早上,我和邻居看到一只驼鹿跑过马路,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小湖。我们太惊讶了,瞬间就有了聊天话题。聊着聊着,突然发现这只驼鹿比手机还能拉近邻里关系。
高于红宝石的价格
鸟人抓了一些鸟放在笼子里。他最喜欢的是那种羽毛鲜艳的鸟。他一发现这种鸟,就会把他单独关在笼子里驯养。
为了养出他需要的那种鸟,鸟人把鸟放在笼子里,定时喂食,每天仔细观察,严格挑选。为了防止鸟儿飞走,鸟人一发现翅膀长了,就用剪刀剪短;每当他看到一只胖鸟,他就把它送到厨房去做饭。
一只鸟看到同类,要么变成菜,要么失去自由,永远被关在笼子里。它不想这样生活。它的理想是在蓝天中重获自由。于是,小鸟尽量少吃,这样就不会长胖,身体变得又瘦又小,羽毛光滑悦目。有一天,趁鸟人不注意,小鸟缩了一下,终于如愿以偿,从笼子的缝隙中飞了出去。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做什么都要控制自己,你要付出代价才能摆脱困境。
妈妈的微信“追”
“我破产了。明天我会收拾行李回家。回家的高铁票还有钱!”下午10,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妈可以看到。
妈妈的留言言简意赅:“删除这篇文章!”“这是她今年第18次命令我这么做了。理由出奇的统一:“你又在胡说八道了!"
2013年2月,继微博、人人、QQ之后,我妈又在微信上和我成了朋友。之后的每一天,我总能看到我妈在我聊天对话框的上方闪现。
凌晨一句:“小乖乖!”课间无聊的问候:“小乖乖,你上什么课?”晚上泡脚的结束语:“小乖乖,今天吃了什么?”这些和我稀稀拉拉的回复,形成了一首首忽长忽短,每天都有节奏跳跃的诗。
当然,你可能正在经历上面的,但是下面的不一定是真的。
我妈发的“朋友圈”消息大致分类如下:1。各种营养专家在未知年份发布的营养健康信息;2.当代商业成功的励志故事;3.郊区旅游的图片;4.佛教修行故事。
相比之下,我在“朋友圈”里发的内容有一种无序性。有时候,我甚至开始觉得,每天和妈妈的那一点点交流,就靠它了。
妈妈说:“给我发一张你的近照。”我闪回去:“已经上传了,请看‘朋友圈’。”15分钟后,我得到了一堆朋友的“赞”和我妈在下面孤独的一句话:“胖?还是头发扎的不好?”手机随便点的一张照片,成了她看我的唯一参考角度。
如果去掉下面这些:讨厌的天气、飙升的体重、看不懂的书、特立独行主持的讲座、学校里的“男神”奇观……那么,我的“朋友圈”里大概就没什么了。
当然,以上只是在我和我妈没有朋友的空间里,所以她看不到。
过度的私人展示只会招来她的一个电话或者一条信息——“删除此文”。她总是说:“别人看到这个会把你想成什么样的人?”我说,“我想做我自己。”我妈给我留下了最后四个字:“祸从口出。”
我抬头看了看天花板,却觉得鼻子里充满了天空的自由,和平与繁荣。那个可怕的后果假说真的如妈妈想象的那样存在吗?或许,我可以梳理出这两条成长轨迹。
我妈4岁的时候,邻居邀请她一起吃饭。她边跑边说:“妈妈今天做了好吃的。”其实我们家做的是老样子的只有几滴油的豆花。
5岁的时候,邻居阿姨请我们全家去楼下新开的餐厅吃饭。我妈几次强调:“不管谁问你饱不饱,你都要说你饱了。”我会意地点点头。末了邻居阿姨问,我开心的告诉她:“我还没吃饱,又想吃红烧肉了。”一阵清脆的笑声过后,妈妈严厉地瞪了我几眼。
我妈15岁的时候,身材很好,歌声也很好听。只是在那次学校文艺汇演上,依然没有合唱的名额给她,而平庸的校长女儿却榜上有名。老师想过去安慰她,但她已经收回了眼泪,抬头明亮地说:“老师,我不管,让更合适的同学去做吧。”
我17岁的时候,老师根据考试成绩评选出了“三好学生”。作为第三名,因为早读迟到,没有上榜。我找到班主任,问:“老师,你没有逻辑一致性。为什么在你选择的标准上加了一个考勤?”?这是双重标准!“我的班主任和你见过的世界上所有的老师一样,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的性格会让你以后吃亏的。”然后我很熟地离开了办公室。
48年来,母亲一直肩负着家庭的责任,说话有分寸,在没有太多自由的话语空间里,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说话者。
22年来,我生来就有自我表达的使命,一直在说真话,诡辩,坦诚,没有令人惊讶的话语。
直到有一天,我妈顺着我在网上的行踪追我到了微信。
只是你可能不信。每次收到我妈“删除这篇文章”的消息后,我都是第一次做。不再年轻的我终于明白了,自由是崇高的,我的脚下全是中年父母以“好好说话”为信条为我和家人编织的守护者。
删了这篇文章,让她安心!我所知道的关于自然正义和终身浪漫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让你无条件的安心。因为是我妈一路跌跌撞撞,从那以后一直关心我,充实我。
所以,我直言不讳,今晚,我再次投降!
一个朋克的来信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高中同学。
女孩在高中的时候,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为什么说轰轰烈烈?因为姑娘是富家女,家庭条件很好,长得也漂亮。用今天的话说,她是标准的白富美。而男孩则是一个小混混,以打保护费和抢地盘为生,就像香港电影里那些年轻危险的人一样。
没人知道这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反正我们认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一起了,很相爱,天天形影不离。终于有一天,这段感情被女孩的父亲知道了。当然,女孩的父亲强烈反对。他给姑娘讲了各种道理,请了各路说客,结果都没有结果。爱女儿的父亲只好拉下脸去和歹徒谈判,求他不要耽误自己的宝贝女儿。
“她有更好的未来!你能给她什么?”爸爸这么说的。
没想到,小混混答应了女孩的父亲,因为他真的很爱这个女孩。他也觉得那个女生条件那么优越,不应该跟着她。她应该受过更好的教育,嫁个合适的老公,过一辈子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选择了离开那个女孩。
女孩的父亲为了和歹徒断绝关系,想送她去寄宿学校,但女孩拒绝了。女孩父亲又找到歹徒,让他劝劝女孩。女孩真的听从了建议,乖乖的去了寄宿学校,但是有一个条件,要求小混混每周给她写一封信,小混混答应了。
从那以后,那个小混混真的每周都给她写信。但是对于混混来说,写信真的太难了,比拿刀砍人还难!第一,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不是一个会写恶心情诗的文艺青年,他知道爱一个人的方式只是对她好;第二,因为他真的没读过什么书,写不了多少字,有些字就在脑子里,不知道对不对。写一封完整的信真的是要了他的命。
但为了兑现承诺,他真的煞费苦心。每次写完信,他都很用心地查字典,查完一遍又一遍,然后工整地抄在干净的信纸上。
如果你看到一个平时拿着西瓜刀收保护费的混混,拿着一本巨大的字典埋头写信,你会想笑吗?听到这里,我想哭。
女孩每周都会收到歹徒的来信,她一封一封的收集,越来越厚。那些信陪伴她走过了整个高中,是那段青春和爱情的见证。
后来女孩考上了大学,歹徒因为犯罪进了监狱。每周写信的人变成了女生,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也不知道看了多少封。简而言之,她已经把所有的话都写给他了,信件是他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女孩大学毕业,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香港人,和老公去了香港。出狱后,小混混们混了几年,终于在老家开了自己的小吃店。
现在女孩每次从香港回来都会去他的小吃店看看。用她的话说,她要去看看他是不是死了。
她一直担心他会像电影里那样在大街上被砍死,所以只要他还活着,她就安心了。
有时候爱情就是这样。两个人不一定要在一起,甚至不需要任何联系和回报。如果你很好,你和谁在一起并不重要。
当你放下iPad,以后还会有更多的iPad。
前几天,我正在吃早餐,突然想到一个可怕的想法:我们正在扼杀创新。
比如发明者iPad,他的童年是在后院和大自然中度过的。现在的孩子们都舒适地坐在室内,玩着平板电脑。这个对比很有意思,但实际上,我们手中的iPad可能会影响未来“iPad创意”的诞生。
我在俄勒冈州西部的一个小镇长大。在这里,我花了很多时间创造自己的娱乐——用防水布和木板搭建自己的小世界;用细枝搭一个蚁巢;在花园里种豆子,整夜观察它们发芽的情况;用尖而厚的草叶吹口哨;试着用废木块、锤子和钉子为鸟建一个巢...
最难忘的是,我从一堆烂泥中挖出一片枫叶,移植到后院合适的位置,坚持每天浇水施肥,见证它从一片叶子长成9米多高的茂盛大树——为家人提供了很好的树荫。
如果你二三十岁,我敢保证你也有类似的经历。面对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跳出框框思考。或许,你还记得那些看似无聊的事情带给你的快乐。其实,你不必依靠别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来克服问题;你不需要别人为你提供或设计娱乐。几颗松果,几根木棍,就足够自娱自乐了。
上一代苹果设计师坐下来思考新产品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也会下意识地回忆起“后院”里的灵感。他们善于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身经百战。他们知道如何创造新的功能,因为他们从小就一直这样。
如果把现在这一代孩子的思维局限在9.7寸的iPad上,他们连自己发明娱乐方式的能力都没有,更别说创造影响人类的伟大产品了。
iPad设计之初,目标用户并不是儿童。想必乔布斯也是想让孩子在外面的世界玩得开心,读书,好好交流。
孩子们该放下iPad了。否则,小枫叶将无法存活,最终枯萎死亡。蚂蚁会失去它们的舒适区;豆子无人问津。更重要的是,未来的“iPad”将不复存在。
听说你不想上班,想做自由职业者。
我一度很奇怪为什么很多人执着于开咖啡馆。后来发现咖啡馆、小餐馆、奶茶店、客栈、淘宝店这些梦想指数高的关键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赚一份收入;2、入门比较简单,不用花费太多的成本和精力;3、我说了算,不涉及太多团队合作;4、漂亮;5.面对流动人口。
想开这些店的人的潜台词是:我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点钱支付日常开销;有点闲,可以放慢脚步,享受过程的美好;有趣,可以交更多的朋友。
保持一个平衡就好了——有钱却忙的要死,有趣却穷的要哭,闲着却无聊的要死,都不是一个好的状态。没钱没时间觉得无聊,光想想还不如死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呢?相当一部分人会说:“我好想辞职,我不想被老板骂,我不想在高峰时间挤地铁,我不想周末加班也没有加班费,我不想一年只有七个假期,但是我想请假去旅游,看别人脸色,但是我不知道辞职后怎么办。”“我很想为自己做点什么,但是想了这么多年,我没有勇气真的放弃现在的生活。”
做自由职业一年了,因为总有人问我感觉怎么样,或者怎么谋生,所以今年决定写写自己的感受。
自由职业者首先要专业,然后才是自由。
一个人出去,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如果你的资源和人脉是开放的,或者你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请自动跳过),一技之长是提供个人价值,获得回报的前提。我没有专业素养。即使辞职后我有很多时间,我也觉得不自由,因为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焦虑上:焦虑业务无法步入正轨,焦虑没有客户,焦虑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有些烦恼让你掉了很多头发,但你怎么能无忧无虑呢?
大多数人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可是我什么都不会。”
能理直气壮说出这句话的人,应该给老板写封感谢信,感谢他聘用你,给你一顿饭。
不要找借口说我没有技术,没有机会,没有平台。你做不到的原因是因为你懒。
如何拥有一技之长?
首先要记住——绝大多数你辞职前不会做的事,辞职后也不会做。
不要说“我辞职后再学点东西。”工作再忙,也一定能挤出时间来学习一门技能。
有了工作保障,就应该开始做免费终身内测了。没错,自由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反复摸索,实验失败后爬起来才能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在你辞职之前,试着做以下事情:
1,花钱
有钱花就要学会怎么花钱。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它占用你质量差的带宽,占用你享受好东西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钱。网上虽然有层出不穷的免费资料、公开课、论坛讨论,但基本都是入门级的。如果想更深入,不妨花一点钱买专业书籍,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去专业店铺体验,花钱买别人长期积累的专业和眼界,买别人实验论证过的正确方法。这是一笔好交易。用正确的方法学一门谋生技能需要1 ~ 2年。
2.花费精力
即使你是自由职业者,你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前期积累的资源、人脉、平台越多,后期越容易建立人脉,实现合作。认识和技能相关的群体,加入他们。当然,最好是你工作的公司能提供一个平台。如果你现在的工作与自由职业的未来方向无关,那也没关系。这个时代提供了大量由利益连接的社交工具。花点时间,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在合适的社交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是你联系最频繁的五个朋友的平均值。如果五个闺蜜都是安静的上班族,你成为安静漂亮的男/女生的概率有多大?
第三步:花时间
热情,方法,迈出第一步后,更多的人会倒在第二步——努力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死去,最终不了了之。什么都“略懂”,离事业还很远。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好习惯。形成一个新习惯至少需要21天,保持这个习惯需要100天,达到牛人的水平需要10000小时。想想你在这上面投入了多少时间。请不要说“我就是什么都不会”“我没有能力”之类的话。你不会,只是在别人身上花的时间不够?
4、心态调整
那些说“没有勇气放弃现在生活”的人,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还有心态的问题。害怕挑战,害怕放弃,逃避选择,说白了,我不是真的想改变,我只是想利用一切。改变有风险,但不变的风险更大。
学会放弃,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好,但是年纪越大越难做到。
学会接受挑战。自由职业者就像单口相声演员。他们出现后,一两个包袱不抖了,开始抑郁。既然选择站在舞台上,不管有没有观众的反馈,都要保持高昂的状态,直到谢幕。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但是,在上岗的时候提前练习,抱着失败也没关系的想法,会平和很多。
保持敏锐
工作久了,习惯了寻求安全感,反应慢,自主性差。我只有被别人推着走才会走,而自由职业需要保持一种紧张感。刚辞职的时候,一天要开好几次Outlook(上班前一天要刷几十遍邮件,不断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订单),但是没有邮件不知道怎么办。如果你不能自己开车,从头到尾完成一个项目,你就只能在流水线上做一个螺丝钉,变成一个打几个巴掌就会旋转的陀螺。简单来说,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引擎,把电源控制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