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铁发展史(详情)
在六十年代,香港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增加,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1964年,香港政府邀请了来自英国的道路研究部门、伦敦交通局和道路研究实验室,研究香港交通的未来发展。
1964成立客运调查小组(PTSU),随后1967发表《香港客运研究》。指出1986年香港人口将达到686.8万,因此香港有必要建设集体运输系统来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问题。
1967年9月,英国咨询工程公司Fairman Haworth发表了《香港公共交通研究》,提出香港应建设地下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1 km,分9期建设4条线路,耗资15亿港元。
当时建议的4条路线包括荃湾线(荃湾至金钟)、观塘线(马友堂至上环街市)、港岛线(坚尼地岛至柴湾)和沙田线(禾寮坑(火炭)至尖沙咀)。
1968年2月,《香港地下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研究报告》正式提交香港政府立法会审议;同年3月,受1966的中期人口统计数据影响,费尔曼-霍沃斯咨询工程有限公司发现,新1986的预期人口大幅调整为564.7万人,比报告的1967少1万人。因此,已提交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评估和规模进行了调整。
补充报告建议将金钟至旺角的四条路轨减为两条路轨,并将沙田线缩短至钻石山。同时建议先建荃湾线、观塘线、港岛线的主体段,其他段再考虑延伸。
1970年,英国费尔温豪斯咨询工程公司完成了地下铁路系统建设的进一步研究,发表了《大众运输计划总报告》,并对铁路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地铁系统全长52.7公里,包括50个车站,分为港九线、港岛线和东九龙线三条主线,以及港九线的两条支线:荃湾支线和观塘支线。
同时,英国咨询工程公司Fairwenhouse提出分阶段建设地铁系统,共分9期。其中,总长20公里的前四期称为“早期系统”,其余五期连同早期系统的前四期称为“全系统”。
早期系统
1期:观塘支线(旺角至彩虹);
第二期:港岛线(上环街市至海军码头)及港九线(海军码头至旺角);
第三期:荃湾支线(旺角至荔枝角);
第四期:观塘支线(彩虹至观塘)。
其他路段
第五期:港九线(遮打至海军码头)及港岛线(海军码头至北角);
第六期:荃湾支线(荔枝角至荃湾西);
7号:东九龙线(石林至钻石山);
第八期:港岛线(北角至柴湾中);
第九期:观塘支线(观塘至马攸塘),港岛线(上环街市至坚尼地城)。
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了临时公共交通管理局,并原则上同意首先建设早期系统。
1973年3月,香港政府在香港岛旧海军码头下、尖沙咀半岛酒店、荔枝角、乐富沿早期系统修建隧道,测试地质。同时,香港政府对该项目进行招标,初步选定了4家国际财团。当时的计划是以固定价格的单一合同形式授予项目。
1974年初,日本财团签署了承担该项目的意向书。但同年6月11,因中东石油危机,对投资前景悲观,于1975年初决定退出,导致相关计划中止。
1975年初,港府临时地铁管理局宣布将早期系统小幅缩减至15.6km,并更改部分技术指标(如将供电方式改为架空电缆),称对早期系统进行了修改。
同时,为了防止财团突然退出,重蹈覆辙,港府临时地铁管理局决定放弃单一施工合同的方法,将工程分为25个主要土木工程合同和65,438+00个机电工程合同,以分散风险,加快施工效率。同年9月,港府拨款65,438+0,654,38+0.5亿港元,成立全资地下铁路公司,取代临时当局监管工程。?
1975 165438+10月,连接中环和观塘的修订早期系统开始施工。修改后的早期系统全线共设车站15座,其中地下车站12座,高架车站3座,连接港岛中环与九龙主要住宅及工业区。其中12.8km修建在地下,其余2.8km为架空段。
1977年7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荃湾线。
6月,1978,11,荃湾线开工建设,全长约10.5km,从太子站至荃湾站。该路线将使地铁地图总长度增加到26.1。全线共设车站10座,其中地下车站6座,地面车站1座,高架车站3座,工程造价41亿港元。
9月30日1979,修正早期系统北段(观塘至石硖尾)竣工,10月30日10正式通车。当时地铁只用4辆货车列车,最低票价65438港币+0元。同年,65438+2月,65438+6月,修改后的早系统中段(石硖尾至尖沙咀)投入运营,线路延伸至尖沙咀。但由于施工困难,旺角站和油麻地站分别于65438+2月、31日和65438+2月22日投入运营。
2月1980,12日,修订早期系统南段(尖沙咀至中环)通车,标志着修订早期系统全线通车,这是香港第一条跨海铁路。由于过海乘客需求巨大,地铁列车从通车之初的4列增加到6列。
建设早期矫正系统的总投资为60亿港元。由于这条路线建在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施工遇到了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地下地质不同,地下水位高,部分路段也出现了沉陷,但没有超出预算;同年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香港岛线。
1982年3月,港岛线开工建设。实际的港岛线是由上环至柴湾,并与荃湾线的中环及金钟相交,形成一个中转站。这条路线将使地下铁路的路线增加到37公里。车站14座,其中地下车站12座,地面车站1座,高架车站1座。
同年5月10,荃湾线(荃湾至太子)通车;同年5月17,修改后的早期系统(观塘至油麻地段)改名为观塘线,以油麻地为终点站,荃湾线取代修改后的早期系统,进入油麻地至中环,太子、旺角、油麻地为与观塘线的交汇站。
1984年初,日本财团提出东隧方案,主动联系港铁。因此,观塘线被安排穿过东区隧道延伸至鱼涌,鱼涌站成为港岛线与观塘线的交汇站。
1985 5月31日,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同时地铁车次增加到8卡;65438+同年2月,东区隧道延长线(观塘线延长线)开始施工。
1986年5月23日,港岛线(上环至中环段)通车。
8月6日1989东区海底隧道竣工,观塘线(观塘至鱼涌)通车。
1988 10时任香港总督大卫·威尔森爵士决定将位于九龙半岛的香港国际机场迁至远离市区的赤腊角,并决定兴建机场铁路(机场快线和东涌线的前身)连接。
在定线初期,只有一条主线,在大蚝分成两条支线前往机场或东涌。由于未来发展的需要,机场铁路分为两部分:机场快线(通车前原名“飞快线”)和东涌线。由于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在费用上的分歧,这条路线被暂时搁置。
1994 165438+10月,机场铁路(机场快线和东涌线的前身)开工建设。
1998年6月22日,东涌线通车,成为第一条延伸至大屿山的铁路;同年7月6日,机场快线通车,成为香港第一条连接机场与市区的铁路,从机场到中央商务区只需23分钟。(东涌线和机场快线在开通之初设置7张列车卡,东涌线和机场快线分别于2003年初和2005年6月5438+10月起改为8张列车卡。)
1998期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将军澳线移交港铁,并决定将东区海底隧道段移交将军澳线。按理说,观塘线的终点站应该由港岛的鱼涌站改为九龙的蓝田站。然而,由于蓝田站不能跨月台转乘,观塘线将其总站移至将军澳调景岭站..
1999 6月16日,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宣布重组为地铁有限公司,准备上市。
2000年4月26日,地铁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0月5日,10,港铁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
2001年9月27日,鱼涌站变道缓解工程完成,观塘线延长至北角为终点站。
2002年8月4日,将军澳线北角至油塘段通车,观塘线总站由北角改为油塘,北角至鱼涌段改为将军澳线。同年8月18将军澳线油塘站至林宝段通车,观塘线也改为调景岭站为终点站。同年年底,迪士尼线(前称竹篙湾铁路线)开始建设,主要是为了配合香港迪士尼乐园。
2005年4月,迪士尼线竣工;同年8月1,迪士尼线全线通车。全线长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专门为迪士尼乐园设计的线路,是港铁系统中最短的线路,也是香港地铁在两铁合并前的最后一条线路。
2006年9月18日,由东涌至昂坪的观光缆车昂坪360投入使用。
扩展数据
2002年6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次公布九广铁路公司和地铁有限公司合并的可行性。
2004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九广铁路公司(KCRC)和地铁有限公司(地铁公司)就合并事宜展开谈判。同年9月,两家公司联合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合并报告。
2006年4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地铁公司签署了一份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列出了两铁拟议合并的框架和条款。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了KCRC与地铁铁路网合并的具体安排。
2007年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立法会通过两铁合并条例草案;65438同年2月2日,九广铁路公司与香港地铁公司合并,更名为香港铁路公司。九广铁路公司与港铁公司的铁路网络营运合并,九广铁路公司辖下的东铁线、西铁线及马鞍山线和轻铁系统租给港铁公司,为期50年。
2008年4月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2008年铁路大奖中,港铁被选为亚太地区最佳铁路。
2009年7月26日,将军澳线将军澳至康城段及康城站投入使用,标志着将军澳全线通车;同年8月16日,九龙南线(西铁线南延伸段)通车运营。
2010年6月,由于需求下降,港铁公司终止货运服务。?
2014 12.28,西港岛线(坚尼地城站、香港大学站)通车。
2015 3月底西港岛线(赛潘英站)通车,西港岛线全线通车,与港岛线的衔接成为这条线的一部分。
2016 10 10月23日,观塘线延线(油麻地-何文田-黄埔)通车;同年2月28日,12,南港岛线(金钟至海怡半岛段)通车。
2065438+2007年8月20日沙中线大围至红磡段铺轨完成;同年,65438+2月65438+6月,港铁正式开始使用移动支付购票。
百度百科-香港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