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长期来看,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最终还是由其基本面决定的。影响投资价值的因素既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能力等内部因素,也包括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市场状况等各种外部因素。在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时,要从宏观经济、行业情况、公司情况三个方面入手,从而对上市公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证券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宏观经济的走势决定了证券市场的长期走势。只有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准确把握证券市场的整体变化趋势,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大部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会表现良好,股价也会有相应的上涨动力。为了把握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投资者有必要关注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运行变量。A. GDP GDP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说,GDP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表明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上市公司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优异的经营业绩;如果GDP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宏观经济低迷,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很难有好的表现。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2007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11.1%。近一两年来,上市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是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工业企业效益整体提升的背景下实现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上市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b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持续普遍上涨。通常,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被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股价影响不大;如果通货膨胀持续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经济处于繁荣阶段,产出和就业持续增长,那么股价就会持续上涨;严重的通货膨胀是非常危险的,经济会严重扭曲,货币会快速贬值,企业经营会受到严重打击。除了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还可能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CPI常被作为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指标。今年以来,我国CPI一直高位运行。因此,在月度CPI数据公布前后,市场普遍预期政府将采取加息等措施抑制通胀,引发股市波动。c .利率利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率是借贷资金成本的反映,利率变动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当利率上升时,公司的借贷成本增加,通常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第二,在评估上市公司价值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以利率作为贴现因子对其未来现金流进行贴现。如果利率发生变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将受到很大影响。随着利率上升,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下降,股价也下降。d .汇率通常,汇率变动会影响一国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当本币贬值时,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会降低,这有利于促进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因此,当本币贬值时,外向型公司的经营趋势会有所改善;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将上升,国内进口将趋于减少,成本对汇率敏感的企业将受到负面影响。本币升值时,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和服务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力相应下降,一国出口将受到负面影响;进口商品相对便宜,使用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目前人民币处于逐步升值过程中,出口型公司尤其是议价能力较弱的公司利润前景趋于黯淡,迫切需要产业升级来提高利润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口原材料或生产零部件的企业,其生产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受益;国内投资产品行业可以享受升值收益,也会受到资金追捧。人民币小幅升值将直接利好房地产、金融、航空等行业,但会对纺织服装、家电、化工等传统出口型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用来调控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a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其类型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具体来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减税、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这将直接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而推动股价的上涨。——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这将直接扩大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提高产出水平,改善经营业绩;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投资和消费能力,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此时,上市公司的股价往往会上涨。——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国债发行规模的减少会减少市场供给,导致更多资金转向股票,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财政补贴倾向于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供给,从而改善企业经营业绩,促进股价上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收缩性财政政策是为了调节经济过热,对上市公司及其股票价格产生相反的作用。b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政策和准则。其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总量,维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总量来控制通货膨胀;调整消费和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货币政策的工具可分为一般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贷控制和间接信贷引导)。如果市场价格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则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来减少需求。相反,央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需求。-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最终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减少,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对公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公司股价趋于下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尚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一般包括再贴现利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倾向于提高再贴现利率或严格审查再贴现资格,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率上升,社会信用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股价走势趋于下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当政府倾向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央行会大量购买证券,这将增加货币供应量,推低利率,降低资金成本,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增加公司利润,进而推动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股价上涨。近年来,中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防止大起大落。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为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提出了“稳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