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行业前景如何?
全景:担保机构是最重要的主体。
担保行业主要包括担保机构、被担保企业和资金供应商。其中,保险机构是保险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和保险业务的提供者。目前,我国担保机构按性质可分为三种,即政策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被担保企业一般是保险市场的资金需求方,也是保险业务的需求方;资金的提供者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
工业现状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解决行业痛点。
2018 10 10月29日,中国银监会批复《关于开发银行等四家银行发起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公司的批复》,主要内容是批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四家银行投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公司,金额不超过。
20亿元、654.38+0亿元、654.38+0亿元、20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
3.0257%,1.51.29%,1.51.29%,3.0257%,所需资金从资本金中拨付,要求加强风险隔离制度,坚持投资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基金公司股东情况如下表所示: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公司的担保对象是小微企业、“三农”和创业创新型企业。据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测算,在后续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贡献到位的情况下,将实现全年支持小微企业1.5万户、1.4亿元的新增贷款目标。未来三年,该基金可支持相关担保贷款约5000亿元,约占全国融资性担保业务的1/4,着力解决小微企业等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公司从2015年7月提出到2018年6月,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其演进过程并不连续。国家层面的文件或会议在2016年7月并没有将这一措施提上日程,但直到2017年9月,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提上日程。具体的政策推进流程如下表所示:
——细分产品不断涌现。
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从1993成立第一家信用担保公司开始,1999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20年后。
2000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定规模。总体而言,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93-1997)、基本建设阶段(1998-2002)、可持续发展阶段(2003-2008)和规范整顿阶段(2009年至今)。该行业四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和颁布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表所示:
中国担保行业发展至今,行业细分的业务类别呈井喷之势。我国担保业务按担保业务类型可分为直接担保、反担保和再担保。中国担保市场业务主要由直接担保业务和再担保业务组成。通常情况下,商业担保机构只从事直接担保业务,再担保业务由政府批准的少数政策性再担保机构承担。
另一种比较少见的担保业务,成为反担保。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但又要求债务人为自己提供担保的行为,即为保证人提供的担保。中国担保业务的详细分类如下图所示:
——担保业务增速回升。
近两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担保行业保险余额增速明显放缓。一般认为,担保业务规模与社会融资规模正相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担保规模扩张的速度。
但是,自2019以来,担保业务股票的上涨速度开始回升。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2017年至2020年12年,金融担保机构金融产品担保余额呈持续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12,金融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为718249万元。
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补偿来看,由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披露程度不同,只能得到表1中应收融资性担保机构补偿的数据。由于上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释放和担保机构业务结构的调整,全行业赔付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20年6月末,应收赔款增加的金融担保机构有5家。其中,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增长较快,2020年6月末增速分别为11.31%、11.56%、19.438+0。
从赔付规模来看,赔付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为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和众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应收赔款分别为6543.8+0.273亿元和6543.8+0.299亿元。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属性偏政策性,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赔付规模较高;
众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高赔付主要是由于产业债担保客户赔付规模增加。未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金融担保机构的代偿压力依然较大。
竞争格局
-企业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目前,我国担保公司按性质和目标可分为三类,即政策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下表显示了三类机构的详细情况:
2017年至2019年,金融产品担保余额占前十大金融担保机构市场份额的比例分别为83.89%、83.45%和78.82%,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以来下降幅度较大;2020年65438+2月占比71.71%,较2019年末进一步下降。但行业集中度仍然较高,业务集中在全国性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大型省级平台融资性担保机构,2017-2020年前十。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从2012年的0.95%上升到2019年的1.86%。目前我国融资担保的主体仍然是银行贷款,利用担保增信的企业资质相对较低,产生不良贷款的概率较高。目前担保行业的赔付率高于银行业,两者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资本实力薄弱、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担保企业将进一步受到冲击,中国担保行业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区域竞争格局:江苏省保持行业第一。
从担保业务量在各省的分布来看,江苏省近年来占比一直是行业第一,行业占比相对稳定。总体来看,安徽省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19年占比较2017年下降9.77个百分点至2.85%,2020年较2019年小幅上升至3.71%。从2017到2020年12,四川省担保金额行业占比稳步上升,从2017年的6.75%上升到2020年的17.09%,成为目前第二大省。
从担保债券的分布来看,截至65438+2020年2月末,债券担保余额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是江苏省(占比19.29%)、四川省(占比12.45%)和湖南省(占比10.83%),其中江苏省占比20655。总体来看,各省结余比例较2019年末变化不大。
发展趋势
——担保机构业务发展趋于扁平化。
担保机构业务发展趋于扁平化,新设立的担保公司多为省级担保公司。成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或解决区内发债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强化担保机构的政策性职能。
考虑到目前国家倡导普惠金融,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家将积极支持小微企业抗击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短期内间接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将增加,债券担保业务增速将趋于平缓,担保责任总体余额将增加。受市场波动因素以及部分大型担保机构放大倍数接近监管要求的影响,预计未来整体行业发展仍将保持稳定。
受近期政策和外部信用风险上升的影响,担保公司单一客户集中度将进一步下降,行业集中度将维持目前水平。以债券担保业务为主的金融产品担保机构的客户质量将逐步向上迁移,担保机构的业务将进一步向注册地和主要经营地收缩,区域集中度将更加显著。
——省级平台担保公司积极构建担保体系。
一方面,省级担保公司积极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与省内县级担保公司合作建立三级担保体系,进一步优化省内担保体系。全省担保机构率先积极发展小微三农担保业务,有效解决小微三农融资难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在外部信用环境逐步暴露的背景下,从事债券等金融产品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加大了对现有项目的风险排查频率,对新项目更加谨慎,整体经营压力加大。担保机构急需调整低层次客户结构,业务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整体来看,在省内政策支持力度较大、被担保客户质量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区域经济较强省份的担保机构整体信用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
——企业违约风险依然较高,金融担保机构代偿压力依然较大。
目前一方面,由于担保业务规模逐步增长,虽然间接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会有所增长,但考虑到在政策引导下费率有所下降,同时监管加强了对担保机构资产分类的要求,以保证其流动性,委托贷款业务规模有所下降,整体盈利规模增长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宏观经济下滑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综合影响,外部信用水平有所恶化和下降。2020年以来,债券等金融产品出现多起违约事件。2021,违约风险还在增加。如果不排除集中违约量较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机构表外核销将会加剧。未来随着债券担保业务期限的增加,金融产品担保机构的利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金融产品担保机构资产减值损失总额比上年增加141.03%。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担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