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更名。测试一下你们是不是都知道这些新公司!

这几年汽车零部件巨头并购频繁,很多并购后都改了名字,不关注就傻不清楚。比较著名的有-> Delphi;安珀,江森自控-& gt;安藤

下面这些公司你还知道吗?

2017年底,德尔福拆分为Aptiv和德尔福科技,两者均独立上市。

Aptiv来源于adaptive,意思是适应时代的发展(个人解读)。

国内媒体报道这种拆分是德尔福将电子和安防业务分别拆分,形成“琥珀”,其实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德尔福应该把传统科技的业务拆分出来,成立德尔福科技。母公司更名为“琥珀”,专注于汽车电子,因为琥珀是德尔福的主营业务。

德尔福过去有五个部门:

2015热交换系统事业部卖给德国马勒。

其余四个事业部中:

电子/电气系统和电子及安全系统归安普福所有,是主营业务,占营业额的83%。

动力总成、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属于德尔福科技,仅占业务的65,438+07%。

除了北京、烟台、上海(其中一部分)等少数动力总成相关的公司保留了原有的德尔福名称,其他地方的广州、江门、苏州、长春、成都、重庆等十几家公司都改成了Ampofo。

2065438+2008年7月,奥托立夫电子事业部分拆独立上市,主打主动安全和智能驾驶。

Veoneer有-neer的词根,与pioneer同源。Veo可能与视觉有关,所以意思是“汽车视觉领域的先驱”(纯个人解读)。

奥托立夫是被动安全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8%,其中包括40%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30%的安全带市场份额,以及TRW。

但是在主动安全方面,博世、大陆、德尔福虽然只占16%的市场份额,但是主动安全,尤其是无人驾驶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未来的趋势,所以奥托立夫干脆拆分了电子事业部,成立了韦纳。产品线涵盖摄像头、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主动安全控制器、地图数据管理模块、激光雷达和夜视系统。

但是奥托立夫和魏宁格的分裂不是以主动安全/被动安全来划分,而是以电子/非电子来划分。也就是说被动安全的电子部分还是属于威宁格的,比如安全气囊里的ECU。

目前威宁格的业务主要是刹车系统和安全气囊ECU,其他主动安全电子业务,如雷达、LIDA、摄像头、ECU、驾驶辅助、驾驶员监控等业务很少。目前,BBA、保时捷的夜视系统以及奔驰E级和S级的雷达系统都是由其家族提供的。

2016年,Johson controls将汽车座椅和内饰业务拆分,独立上市,命名为Adident。

是指表现出、唤起或与寻求或最大化刺激影响的倾向有关的。看起来晦涩难懂,从abient的反义词可以理解为“变化的趋势”,类似于aptiv。

江森自控曾经拥有楼宇自动化系统、汽车电池、汽车座椅和内饰三大业务,其中汽车座椅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国占45%,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座椅制造商。

2018车载电池业务出售给加拿大风险投资公司Brookfield Business Partners L.P,只剩下楼宇系统。

其实江森自控的汽车业务盈利能力还不错,可能是长期战略目标不在汽车行业。

近年来,汽车安全领域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Joyson,早年并不为人知。

汽车被动安全领域最初由奥托立夫、高田、TRW和KSS瓜分。

后来,中国宁波的均胜电子异军突起,并在2016之前收购了KSS。

自2013起,日本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在全球范围内卷入大规模事故,造成至少23人死亡,300人受伤。全球需要召回的汽车总数高达3380万辆,召回成本高达1000亿美元,不得不申请破产。

高田破产后,2018年,中盛电子通过子公司KSS以16亿美元收购高田。

现在KSS和高田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均胜安全系统,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6%,与奥托立夫和天合光能持平。

目前2017华晨宝马1系、3系、X1、2017本田思域、2018宝沃BX5均配备了致胜安全气囊。

涡轮增压技术哪个好?

霍尼韦尔。

霍尼韦尔的子公司Garrett是全球最大的涡轮增压器制造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荣威、观致、华晨、奇瑞、江淮等国产自主品牌都喜欢用加勒特。

加勒特最初是霍尼韦尔的一个售后品牌。2018,霍尼韦尔将汽车业务拆分为独立公司Garrett,打包上市。

2017年,博世将其起动机和发动机事业部(SG)打包出售给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新成立的公司名为SEG Automotive,独立运营,总部位于德国。郑州煤矿机械集团与其仅存在投资关系,不参与其经营。中国的工厂运作仍然是德国模式。

大众、奔驰喜欢用博世启发的电机,宝马、奥迪、起亚、现代喜欢用法雷奥,日本人喜欢用电装、三菱电机。

阿文美驰曾经是全球十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它的天窗也很出名。后来在2011把车身系统卖给了恩塔华,更名为美驰,只专注商用车和后市场。天窗业务现更名为恩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