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规避监管加强监管助力信托业“阳光化”转型?

65438年2月22日发布《关于规范银信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逃避监管、资金闲置的银行与信贷公司合作。此外,上海信托、平安信托、陆家嘴信托、金谷信托、国民信托分别被罚款200万元、20万元、40万元、50万元、20万元。违反金谷信托和国民信托的责任人也将受到纪律处分。中泰信托已被暂停新增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存续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得再次募集。由于中泰信托本身的集合业务占比很重,且集合业务主要依靠市场上的三方募集,上述处罚措施实际上是中泰信托的命根子。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已有约15家信托公司被罚805万元。今年,40%的罚款发生在65438+2月,总计约330万元。今年密集的大规模罚款被业内视为监管层坚定的处罚态度,“警示信号明显”。信托业正迎来强监管时代。

中泰信托被按下“暂停键”

中泰信托第二大股东新黄浦近日发布公告称,因实际控制人无法承担股东责任及关联交易,中泰信托主营业务暂停,中泰信托承诺客户保本保收益。新黄浦持有中泰信托29.97%股权,为中泰信托第二大股东。

半个月前,中泰信托刚刚被上海银监局责令改正,共罚款90万元。因为2015年,中泰信托通过自主支付向借款人发放了大量贷款;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允许借款人将贷款资金用于股票交易。

事实上,中泰信托公司治理混乱,信托业务不景气,已经成为上海信托圈公开的秘密。

中泰信托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新发行信托产品108款,信托本金23515亿元,包括分期发行和开放式产品,累计增加36255438+0亿元;65,438+096款信托产品清盘,信托本金47,965,438+0亿元,累计信托本金660.04亿元,包括分期发行和开放式产品。全年向受益人分配信托收益871.5亿元。

某信托公司投资总监表示,从数量上看,中泰信托的上述信托业务在全国68家信托公司中应该处于中等水平。但是信托公司的业务差异化比较大,排名靠前的信托公司信托业务规模都是其数倍。但问题可能不是从量上看的。关键是信托计划的好坏,是否给公司、股东、客户带来收益。

事实上,由于中泰信托调整力度不够,风控不严,导致公司“天地源信托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产品逾期。

此外,新黄浦半年报显示,中泰信托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仅为654.38+0.07亿元,相比中泰信托40.84亿元的净资产,其净资产收益率很难说。

“管理层多次动荡,导致中泰信托大量业务骨干流失,信托业务停滞不前。”上海某大型信托公司信托经理表示:“银监局的整改很及时。否则,中泰信托就真的倒闭了。”

中泰信托的大股东经历了多次变动。2008年6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公司(以下简称“PICC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PICC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购买文华投资55%的股权,完成对中泰信托大股东文华投资的股权重组。

2011,PICC集团准备上市,挂牌出售其持有的文华投资55%的股权。2012年4月,北京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从PICC集团购买文华投资55%的股权,成为中泰信托的实际控制人。中泰信托目前的股权结构无法穿透其实际控制人。

在实际控制人易主的背后,中泰信托的人事也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动。2065438+2002年4月,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庆彬出任中泰信托公司董事长。原董事长刘虹、原财务总监何德健、原总裁助理叶小军先后离职。

“隐性”信任

正如中泰信托的实际控制人尚不明确一样,在资本玩家手中,信托产品是资本大鳄的工具。

2012年,北京信托以“德瑞股权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幌子,完成对文华投资55%股权的收购。这也为中泰信托实际控制人至今不明埋下了伏笔。

业内人士指出,银监会对中泰信托的较重处罚,显示了监管层对金融机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阳光化”的监管意图,穿透式监管是大势所趋。“北京信托-德瑞信托计划”作为理财产品,成为中泰信托的实际控制人,显然不符合监管要求。德瑞信托计划的4个劣后受益人(简毅科技、盛宝通达、商志怡和、侨润资产)也已知不是实际经营主体,而是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或其他人。德瑞信托计划实际控制人多次变更。引入新的机构力量后,仍然达不到监管部门提出的实际控制人“阳光化”的要求。

此前公布的《信托公司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条明确提出了股东阳光化的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委托他人或者接受他人委托持有或者管理信托公司股权,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此外,银监会颁布实施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第七条明确要求,境内非金融机构作为信托公司的投资者,不得以委托资金、债权资金等非自有资金投资股份;第十条明确要求,关联企业众多、股权关系复杂不透明、关联交易频繁异常的机构或个人,不得作为信托公司的投资人。

分析人士指出,2065438+2006年7月中旬,《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发布。这一被业内称为升级资管“八条底线”的规定,最显著的变化是大幅降低杠杆率:严控结构性产品杠杆风险,将股票和混合产品杠杆限制在不超过1倍。也是从那时开始,信托公司作为渠道的信托计划开始增多。原因很简单:由于资产管理的“八条底线”,原计划发行券商资管计划的项目只能以1: 1配置银行的钱,无法满足规模要求。于是只好找了一家没有收紧政策的信托公司做产品,1:2甚至1:3出资。通过信托计划,大量资金通过信托渠道进入二级市场。不过,目前这类业务也被信托公司主动叫停。因为触及平仓线的股票不在少数,劣后基金出现巨额亏损,引发信托公司和投资者的纠纷。

银行,信贷,信用都收紧了。

2017 17二月下旬,银监会开出一大波针对信托公司的罚单。国民信托因“信托财产管理不慎严重违反审慎商业规则”被北京银监局罚款20万元;金谷国际信托因“信托财产管理不慎,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50万元;上海国际信托因“在开展信托贷款业务过程中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上海银监局罚款200万元;平安信托因“违反程序签署信托文件,怠于履行受托人职责,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深圳银监局罚款20万元;陆家嘴信托因“内部管理不到位,违反审慎业务规则办理信托业务”,被青岛银监局罚款4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处罚决定表明,在资管新规背景下,监管层开始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打破刚性交换对整个结构性产品的很多业务都有很大影响,比如实债、M&A基金。从目前兑付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最为常见,预计未来监管层对刚性兑付的惩罚力度还会继续加大。从技术上来说,资管新规要求所有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来打破交易所。净值生成应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以后除了标的所有公募和私募可能都要用市值法计算净值了。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公布,打破交易所的呼声很高,但如果没有对信托公司(受托人)的尽职调查进行量化界定,对信托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过失界定就没有衡量规则,如果交易所被打破就很难操作。

据悉,信托业协会起草的《信托公司受托人责任尽职调查指引》将于近期提交会员审议,该指引量化和明确了信托公司的诸多行为规范,如开展尽职调查、出具尽职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项目审批、营销原则、产品推广、合同管理制度、信托披露等。

方正证券认为,《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行信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出台,预示着对信托业监管的持续收紧。具体来看,《通知》首次对银行通道业务进行了界定,以规范收缩为主。在此前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的基础上,本次通知优先从银行和信贷业务领域规范通道业务。作为监管套利的手段,通道业务作为“影子”银行的媒介将进一步萎缩。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要求对通道业务进行穿透式监管,避免虚报。方正证券指出,此前的72号文要求,融资类信托占银行和信托理财业务的比例不得超过30%,表外资产转入表内,资本退出。此后,银信合作规模从64%下降到22%(2065 438+07年9月)。但银证信合作、银信合作等创新模式的出现,加剧了通道业务的嵌套,增加了交叉性金融风险。风险防范是当前金融监管的出发点。今年以来多份文件出台,要求穿透管理,严禁三乱四不正。《通知》打通了以往银行、信托领域的监管规定,减少资金空转,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此外,《通知》还明确信托公司在履行受托责任时不得投资限制区域,这将再次推动信托业主动管理转型,回归“受他人委托代为理财”的原点,对于主动管理能力强、优先布局转型、资本充足的信托公司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