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造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已有2200年的历史。很久以前,人们在甲骨文、碑文、简化书、木简、帛书上写字,既繁琐又昂贵,很难普及。考古学家曾在Xi安灞桥西汉古墓中发现一叠名为灞桥纸的古代纸张。这说明汉初我国用大麻和苎麻造纸,但质地粗糙,只适合包缠。甘肃居延金关西汉塞风遗址发现的麻纸薄而匀,可书写。大约在汉朝的时候,经文是写在纸上的。《后汉书·贾逵传》已经提到了“纸经传”。当时造纸用的原料少,成本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如何发明一种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东汉和汉武帝时期,掌管宫廷用品的尚芳龄(官名)蔡伦,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做出了质地坚韧、成本低廉的优质纸张。

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县)人。他从小就以太监的身份进宫。他在为官期间,因为监督刀剑等器具的制造,与工匠接触频繁,于是与他们一起研究改进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废渔网等为原料造纸。他将这些原料捣碎,在水中浸泡很长时间,然后捣碎成浆,薄薄地铺在薄薄的窗帘上。晾干后,窗帘上的薄片就成了纸。这种纸又轻又薄,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可以大批量生产,受到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六年(公元105年),蔡伦将这一丰功伟绩上报朝廷,东汉和皇帝向全国发布命令。从那以后,他的造纸技术在全国推广开来。因为蔡伦曾经当过“龙亭侯”,所以人们把他发明的纸叫做“蔡侯纸”。

东汉末年,蔡伦去世80年后,一位名叫左博的造纸专家改进了蔡伦的造纸技术,制成了一种厚薄均匀、色泽鲜艳的纸张,被称为“左博纸”。西晋时期,我国南方盛行藤纸,尤以屯溪的“藤”更为著名。六朝以帘床钓纸,黄煌、雌黄以黄柏染治书防蛀虫。唐代麻纸产量不断增加,扬州六合纸“水不湿”。山西的古藤供不应求,到了中唐时期,逐渐被竹子、檀香、稻草、竹子取代。北宋初年,江苏、浙江、福建都用嫩竹造纸,姚黄、学士、少公三种纸为上乘竹纸。在未来,竹纸在南方,“福建省是唯一的繁荣。”随着造纸中明矾、胶水、粉末涂布、洒金、染色技术的不断改进,纸张的品种日益增多。仅唐代就有宜州黄白麻纸、浙江案纸、周浦细白麻纸、宣州玉版檀香木纸等名纸,以及十色文具、五色金花绢纸、水纹纸、窗花纸、锡箔纸等各种彩色纸张。尤其是玄宗程潇制作的斑驳纸和宪宗薛涛制作的大红信笺,更是举世闻名。宋代兴起的桑皮纸和自古就有的麻纸,至今仍是高档纸制品。钱印在麻纸上。

中国的造纸术在7世纪首先传到越南和朝鲜,751传到阿拉伯国家。12世纪中叶从阿拉伯传到西班牙,17世纪末传到美洲大陆,最后传到全世界。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规模,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