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财务公司

作为一个重要的“输血渠道”,浪潮信息现在似乎很难隐藏。于是,浪潮集团极力转型,向“新基础设施”靠拢,同时调整股权结构,希望打造更具想象力的上市平台,将浪潮云送上科创板。

65438年2月9日,中信证券完成浪潮云在科创板上市辅导。当日,浪潮各部门纷纷走强,浪潮软件涨停,浪潮信息一度涨超4%。然而,在短暂的“反弹”后,两只股票连续两天大幅下跌。与9日盘中高点相比,浪潮信息已下跌7.6%,浪潮软件下跌6.47%。

今年上半年,浪潮集团也过得不错。当时作为国内老牌IT巨头,被称为“新基建必买标的”,市场热捧。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这两个上市平台的股价今年已经翻了一番。但公司资产质量似乎并不被市场认可,股价在短期炒作后持续低迷。

从浪潮信息近期披露的三季报可以看出,其存在主营业务依赖补贴盈利能力弱、R&D投入低或技术落后、库存高企、价格下跌风险大等诸多问题,未来前景堪忧。浪潮信息是母公司浪潮集团的重要融资平台。如果浪潮云此次能成功登陆科创板,将为浪潮集团缓解近年来艰难转型下的资金压力再添一个重要的融资平台。但比起宣传新基建理念,扩大业务覆盖规模,提高R&D投资水平和盈利能力可能更重要,才能真正摆脱不断寻求外部“输血”的恶性循环。

被寄予厚望的“小儿子”——浪潮云

65438年2月9日,据中信证券官网显示,截至2020年6月6日,165438+65438,中信证券已完成浪潮云在科创板上市的辅导工作,并向山东证监局提交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及上市辅导工作的总结报告》。

官网称浪潮云成立时是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商。基于混合云管理模式,为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安全防护机制和服务能力,提供涵盖IaaS、PaaS、DaaS、政府应用和企业应用的全面服务。

2015年,“浪潮云”品牌正式独立。当时母集团承诺三年投入10亿元,2017年目标金额提高到2018亿元、2019亿元、2420亿元。

浪潮云继承了母集团的信息化服务经验和政府关系资源,业务拓展尤为成功,连续多年政府市场份额第一,公有云市场前三。

官网显示,该公司遍布全国的7大核心云数据中心和62个地方云数据中心,为全国25个省份的150+地方政府和100+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承载10000+政府部门和4万多个应用,为全国245万公务员提供便捷服务,惠及4.7亿人,获得2万个。单从业务数据来看,深度和广度都是同行无法企及的。

上市前,浪潮云在一级市场完成了不少于三次的融资。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B轮发生在2065438+2009年7月,融资金额6亿元;C轮发生在2020年3月,C+轮融资据称发生在8月,融资金额6543.8+0.5亿元。目前估值已经超过654.38+0.0亿元。

从用人单位名单来看,上一轮主要引入了有政府背景的投资基金,包括国务院、财政部、上海国资委、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投资机构。第二轮以内部高管持股为主,外部战略投资者不多,尤其是知名机构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即将申请科创板的新基础设施新秀,浪潮云始终不忘与政策“聚焦”,始终强调自己作为新基础设施的身份。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界定新基础设施的范围时指出,计算基础设施将以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4月9日,在2020浪潮云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大会上,浪潮云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融合发展,全力发展面向智慧时代的“智能计算中心”,甚至略超前于政策发布,“押宝话题”稳中有准。

国资背景的浪潮确实参与了新基建的“问题”。6月165438+10月17日,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再次明确了智能计算中心的定义:智能计算中心通过计算能力的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有效支撑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和产业创新聚集,有效推动AI产业化、产业AI和智能政府治理。这一描述也与浪潮云的官方介绍高度一致。

难掩没落的“长子”——浪潮信息

作为“浪潮系”的老大哥,浪潮信息也一直很漂亮。今年上半年,由于浪潮信息提供的x86服务器是新基础设施领域的“必备原材料”,浪潮系一度被视为“新基础设施必买标的”,股价翻倍。

但没有坚实的业绩支撑,股价上涨只能是“昙花一现”。从最新财报来看,浪潮信息难掩业绩下滑,蕴含诸多风险。

公司在三季报中表示,今年前9个月,公司实现营收455亿元,同比增长65,438+09%,受益于疫情期间电话会议、远程教育等行业对云中心的迫切需求。但相对于营收规模的增长,利润少得可怜。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仅为6.28亿元,净利率与去年同期持平,仅为65,438+0.3%。

因为公司主营业务是服务器,本质上是一家组装公司。近几年市场竞争激烈,服务器市场毛利率逐年降低,所以公司营收规模逐年增加,钱却越来越少。财报显示,浪潮信息的毛利率已经从十年前的2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1%左右。

盈利能力弱,自然没有动力投入研发。财报显示,该公司目前的R&D投资仅占营收的4%,远低于其他头部科技公司。对于技术迭代迅速的科技行业来说,R&D收入的不足肯定会限制未来的发展势头,浪潮信息似乎正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慢慢落后。

另一方面,公司库存余额高,或存在价格下跌的高风险。或许是因为管理层对下半年市场的乐观判断,上半年公司囤货更加疯狂。中报显示,公司存货余额高达6543.8+05亿元,为历史最高。但出货量似乎不及预期,第三季度营收甚至下降了8.8%。此时,公司存货余额仍高达654.38+036.85亿元。

因为电子产品更新更快,价格下跌的风险更大,这些没有及时卖出去的商品就成了负担。半年报中,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累计余额达9654.38+03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6.02亿元,是去年同期的近5倍,甚至超过同期净利润。

此前,由于三年内两次配售,浪潮信息频繁集资“补血”,也备受争议。

2065438+2007年7月,公司向全体股东派发2.9亿股,金额为29.98亿元,其中16.75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97100万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也就是说,向全体股东募集了近30亿元,近九成用于“还债补血”。

2019,17,公司再次发布配股预案。向全体股东配售数量不超过3.22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0亿元。第二次,公司更加“理直气壮”,公告称,本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

浪潮不愿“断粮”

浪潮是中国最早的IT品牌之一。旗下拥有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三家上市公司。其业务涵盖云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智慧城市、智慧企业四大产业群,为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

从2010开始,浪潮集团开始谋划战略转型,从传统IT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智能计算中心服务提供商转型,目标是成为“云+数字+人工智能”的领先新型互联网企业。然而,这家曾经的IT巨头“从硬件转向软件”的努力似乎尤为艰难。

从它的荣誉奖项列表中,也可以看出公司近年来的发展。2008年,浪潮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三名,中国企业100强第10名。到2019年,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名已跌至189。

公开资料显示,浪潮集团由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SDIC)持股38.88%,实际控制人为山东省国资委。根据山东SDIC的发行说明,浪潮集团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325.54亿元,净利润5.69亿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9.37亿元。

业务方面,浪潮集团的主营业务可分为三部分:基于服务器的硬件产品、基于管理软件的软件产品、基于云服务的创新业务。传统的软硬件业务主要通过上市公司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开展,而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业务云服务则全部放在即将冲击科技创新板的浪潮云。

为了顺利将儿子送上科技创新板,浪潮集团还进行了一系列股权结构调整。去年3月6日,浪潮软件发布公告称,经核查,公司不持有浪潮云股权,且与其业务及子行业不同。

今年3月,上市公司浪潮软件发布权益变动公告,宣布“一分为二”。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浪潮软件集团将通过存续和分立的方式,分为浪潮软件集团和浪潮软件科技(新设)。变更后,控股股东将由浪潮软件集团变更为浪潮软件科技,实际控制人不变。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浪潮软件集团的大股东是浪潮云。

浪潮云这边,经过几轮融资,股权集中度也大大削弱,似乎要尽量避嫌。数据显示,18年完成首轮融资,浪潮软件持股比例由100%降至42.45%;65438+2009年7月开始的几轮pre-IPO增资,进一步稀释了浪潮软件的股份。目前其持股比例已降至38.1776%,仍为第一大股东。宁波宏辉、宁波陈康、天津同创分别持股12.72%、11.76%、6.83%,其余机构和个人持股不超过5%。

此前,浪潮信息作为集团“输血”的主要来源,频繁以定增、配股、债券等方式在二级市场融资。包括过去三年上述两次配股募集的50亿元,浪潮信息上市以来,融资总额已达654.38+065.438+0.59亿元。

而浪潮集团则通过分红和减持收了羊毛。2014年至今,浪潮信息分红高达126万元,此后每年分红不低于10万元。18和19年分红甚至超过3亿元。但很大比例的分红主要进了控股股东的口袋,持股比例为465,438+0%。近年来,浪潮集团减持超过5%。目前,集团在浪潮信息的持股比例已降至36%。

如果弟弟浪潮云这次能成功登陆科创板,就能接收哥哥浪潮云的信息,缓解浪潮集团近年来艰难转型下的资金压力。但比起宣传新基建理念,扩大业务覆盖规模,提高R&D投资水平和盈利能力可能更重要,才能真正摆脱不断寻求外部“输血”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