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安徽)正式上市,江淮大众退役。
实力对比悬殊,“江淮大众”死了?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前身为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大众”),成立于2065438+2007年6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大众汽车和安徽江淮在德国柏林签署合资协议,共同生产新能源汽车。新合资企业的期限为25年,双方持股比例为50%。当时奥迪股份公司有120家工厂,员工超过61000人。2016年全球交付1030000辆,而江淮汽车2016年销量仅为643000辆。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自身实力来看,两个合作方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实力对比极其悬殊,这也成为了德国大众日后企图主导合资公司的根本原因。
2065438+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解除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为德国大众控股江淮大众扫清了政策障碍。今年5月,双方签署了新的合作意向书。大众汽车将出资654.38+0亿欧元收购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权,同时将其在电动车合资公司江淮大众的股权增至75%,以获得合资公司的经营权。随着投资交割的完成,合资公司正式更名为“大众?(安徽)有限公司”,江淮大众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命名最短命的合资企业。
R&D核心能力成为制约,江淮未来可能成为代工厂。
大众(安徽)揭牌当天,新制造基地同步开工,2021将启动二期扩建,包括建立电池车间和整车及零部件检测车间。纯电动汽车工厂规模完整,最高年产35万辆,预计2022年底建成。
根据大众的计划,制造基地未来的车型将基于大众的纯电动MEB平台打造,首款车型将于2023年投产。据媒体猜测,MEB平台的高端车型陆续入驻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后,第一款车型很可能是大众ID家族的低端车型,比如ID.1。在大众的官方发布中,称新车型将充分考虑年轻用户的喜好,设计前卫独特,视觉冲击力强。作为一款入门级电动车,ID.1的产品卖点与官方对新车特点的描述颇为吻合。因此,受制于核心研发能力,未来江淮将成为大众新能源汽车代工厂。虽然大众宣布,预计到2025年,大众(安徽)R&D团队的员工人数将达到500人左右。在此之前,JAC只能做好代工。
早起赶个晚集,思豪品牌转战燃油车市场。
江淮大众从成立到更名的三年时间里,只推出了一款产品——思豪。E20X,也可以看出德国大众在控制江淮大众之前的心不在焉。在2018北京车展上,JAC大众发布了全新的思豪品牌及其首款车型E20X。五月,?E20X在合肥工厂正式下线。据JAC大众官网,斯豪?E20X定位纯电动A0 SUV,座椅设计,大众品控,江淮先进新能源技术。言下之意,从R&D和设计到这款车的制造,大众并没有过多参与,只是检查和测试质量控制。由于缺乏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思豪?几经波折,E20X直到2065438+2009年9月才正式上线,可谓早起晚赶。但12.8万元的补贴价格和402公里的标定续航里程并没有实质性的竞争力,并没有给细分市场带来什么涟漪。我身边的大部分消费者都不知道这款车型。
现在随着德国大众在合资企业中的持股,以及企业名称的变更,思豪?E20X面临着被遗弃的孩子的尴尬处境。思豪品牌将回归JAC,成为JAC乘用车品牌。未来,包括佳悦A5、佳悦X4、佳悦X7在内的车型都将转入带有思豪标识的思豪品牌。从江淮大众的诞生到江淮乘用车的使用,从专注新能源市场到转战传统燃油车市场,思豪品牌体现了德系大众和江淮汽车双方话语权的悄然变化,也凸显了江淮汽车的失落和无奈。
结论:
随着汽车股比放开,2022年汽车行业全面解禁临近,曾经“傍大款”的车企合资模式已经终结。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对于自主汽车品牌来说,眼前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扎扎实实提高R&D能力和制造质量,才能赢得机会。JAC大众退出江湖,再一次说明给予弱势自主品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