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比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影响更大?

2002-2012: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十年记录

最近二十年,随着经济列车的不断加速,我国进入了环境风险高发期,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最近十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规模、损害后果和污染类型日益扩大。笔者收集整理了2002年至2012年近十年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希望用这些沉重的记录来打捞那些并不遥远的痛苦记忆,促进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动。

2002年

贵州都匀炉渣污染事件

2002年9月11日,贵州都匀古镇多节村上游某铅锌矿尾矿坝发生垮塌。数千立方米的矿渣从悬崖上倾泻而下,涌入山脚下的樊家河。沿岸被尾矿浸泡的树木枯死,良田被矿渣掩埋。粉状铅锌尾矿和河水混合而成的粘稠泥浆通过樊家河直接排入清水河。事发后,下游20多公里的清水河依然浑浊,人畜饮水一度困难。

云南南盘江水污染事件

5438年6月+2002年10月,云南南盘江柴石滩河上游爆发严重水污染事件,造成数百吨鱼类死亡,下游柴石滩水库3亿多立方米水体污染。由于南盘江沿岸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是云南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次水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2003年

三门峡水库释放“一库污水”

2003年,三门峡大坝上游部分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和黄河附近城镇排放的生活污水逐年增加,造成黄河污染最严重。三门峡水库排放的水呈“酱油色”,水质恶化至ⅴ类,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库污水”。三门峡市虽然离黄河很近,但市民要花钱从附近的山上购买山泉水。“看黄河买水吃”成了三门峡市的一大奇观。

2004年

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

2004年2月底3月初,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向沱江支流淠河排放大量高浓度氨氮废水,导致沱江河水变黄发臭,氨氮超标高达50倍。污染后,50万公斤网箱鱼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长江沿岸的简阳、资中和内江被迫停水四周,数百万人受到影响。当地纯净水被抢购一空,当地政府从宜宾和成都调集消防车送水,仍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用水。为了减轻灾情,从都江堰和三岔湖紧急调水稀释了2000吨氨氮,但为时已晚。据专家当时测算,恢复沱江被破坏的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

河南濮阳喝不上“安全水”

自2004年6月5438+10月,河南省濮阳市黄河取水口发生水污染事件,历时4个多月。市区40多万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濮阳市被迫动用备用地下水源。据调查,自1997以来,濮阳市黄河取水口已被污染多年,城市饮用水源每年约有4至5个月受污染影响。

四川青衣江水污染事件

5438年6月底+2004年2月,部分造纸企业偷偷向四川省乐山市青弋江排放大量工业污水,导致水面出现大量白色气泡,散发出刺鼻的碱性气味。青弋江原本是乐山市近40万人的饮用水源。然而,在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后,由于生产合格饮用水的难度增加,周围的供水公司濒临停产,当地民众面临缺水危机。

2005年

重庆綦江水污染事件

自2005年6月5438+10月3日取水口被上游重庆华强化肥有限公司排放的废水污染,导致水厂停止供水。重庆綦江古南街道桥河地区近3万居民断水两天,綦江齿轮厂停产。

浙江嘉兴遭遇污染缺水危机。

2005年3月中旬,浙江嘉兴街头出现各种节水宣传资料,要求居民用淘米水洗菜,用洗衣水擦地,或者在马桶水箱里放砖,以节约冲厕用水。本市居民水价也由每吨1.65元提高到1.9元。调查显示,虽然嘉兴是世界闻名的“水乡”,河网密布,但由于上游过境水污染,嘉兴可利用水资源短缺。

黄河水已成为“农业之害”

2005年,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原因是从青海到内蒙古的黄河沿岸有很多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不达标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引水渠,导致沿黄部分灌区类似污水灌溉,黄河水成了“农害”。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

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失踪,近70人受伤。爆炸发生后,约100吨苯、苯胺、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河流严重污染,影响沿岸数百万居民生活。吉林省松原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相继停水数日。下游污染甚至威胁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造成严重的国际负面影响。事件也暴露了信息不公开、危机处理能力不足的弊端。比如哈尔滨出现了谣言、抢购饮用水等恐慌场面。

事后,国务院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对事故责任人12人作出党纪政纪处理,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引咎辞职。五年来,国家共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用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

广东北江镉污染事故

2005年6月5438+2月65438+5月,广东北江韶关段发生严重镉污染,高桥断面镉浓度超标12倍以上。北江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也是广东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由于韶关位于北江上游,此次污染直接威胁下游近千万人的饮水安全和上千家企业的正常用水,部分城市自来水供应已经停止。经调查,事故是韶关冶炼厂在设备维修过程中违规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所致。

2006年

河北白洋淀死鱼事件

2006年2、3月,有“华北明珠”之称的华北最大淡水湖白洋淀相继出现大面积死鱼。调查结果表明,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低,最终导致鱼类窒息死亡。据统计,河北省任丘市所属的9.6万亩水体受到污染,水体发黑发臭,网箱养殖的鱼类全部死亡,湖中漂浮着大量死亡的野生鱼类,部分水生植物发黑死亡。

吉林省牤牛河污染事件

2006年8月21日,吉林市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芒牛河附近发生化学污染。经现场调查发现,部分水质呈红色,有少量泡沫,污染物为二甲基苯胺,形成了长约5公里的污染带。经调查,事故是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人为向牤牛河排放化工废水所致。

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

2006年9月8日,湖南岳阳县饮用水源地新强河发生水污染事件。砷超标约10倍,8万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经过调查,这次污染的罪魁祸首是上游的三家化工厂。由于工业污水的日排放,大量高浓度含砷废水流入辛强河。

四川泸州电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65438+5月,四川泸州川南电厂施工单位在排污设施建成前,开始安装调试燃油系统,导致柴油泄漏到冷却水管道,排入长江。同日,该公司报告进入长江的柴油为0.38吨。经环保部门监管,次日进入长江的柴油为16.945吨。这起事故造成泸州市城区停水,进入重庆形成跨界污染。

事后,国家环保总局认定这是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泸州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被处以20万元罚款,公司相关责任人受到扣除奖金、撤销职务的处分。2007年5月15日前,四川省环保局暂停湖州除污染治理项目外的所有新建项目审批。

2007年

太湖、巢湖和滇池的蓝藻危机

2007年5月29日以来,江苏省无锡市区大量市民的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原因是作为当地饮用水源的太湖出现了大面积的蓝藻。这种每年入侵太湖的“常客”,今年来得更早、更猛。小小的蓝绿藻一夜之间打乱了数百万无锡市民的正常生活,超市的纯净水被抢购一空,街头零售的瓶装纯净水价格也一路飙升。

6月,巢湖、滇池也出现了蓝藻。安徽巢湖西半幅出现了约5平方公里的大面积蓝藻。随着持续高温,巢湖东半部也出现了蓝藻,威胁着当地的饮用水安全。云南昆明滇池也是连续几天天气闷热,蓝藻大量繁殖。滇池山脊一线岸边,湖水如绿漆,伴着阵阵腥臭。

江苏沭阳水污染事件

2007年7月2日下午3时,江苏省沭阳县地表水厂发现,在短时间内,大量污水侵入位于槐树河的自来水厂取水口,水流出现明显异味。经检测,取水口水中的氨氮含量约为每升28毫克,远远超过国家取水口水质标准。由于被污染的水经处理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城市供水系统被迫关闭,20万人用水受到影响,整个沭阳县停水40多个小时。

2008年

广州白水村毒水事件

2008年3月2日,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白沙村41名村民在家中或餐馆就餐后出现呕吐、胸闷、手指发黑、抽筋等症状,陆续被送往医院救治。据调查,造成此次污染的原因是白沙村一家私人小厂不当使用亚硝酸盐,污染了该厂擅自挖的井,并将该井的抽水管和自来水管私自非法连接,导致自来水污染。

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

2008年6月以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砷浓度严重超过饮用水安全标准,直接危及2万人的饮水安全。7月8日起,环湖民众和企业停止以水为饮用水。9月12日,云南省政府决定对阳宗海实行“三禁”,即不饮酒、不游泳、不捕捞水产品。并决定采取措施查处污染企业,启动综合治污措施,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阳宗海水质恢复正常。

因为这次污染事件,云南省对26名政府工作人员实施了行政问责,其中12人被免职。为加强环境执法,昆明市公安局成立了环保分局,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2009年

江苏盐城水污染事件

2009年2月20日,因为自来水水源被酚类化合物污染,江苏盐城市停水近67小时,20万市民生活受到影响,占该市城区人口的五分之二。据调查,制造这起污染事件的是被评为当地模范企业的盐城市标新化工厂。为了降低治污成本,工厂竟然在雨天偷排30吨化工废水,最后污染了水源。事后,该厂两名负责人因“投放危险物质”分别被判处10年和6年有期徒刑,这是我国首次以此罪名对环境污染事件作出刑事处罚。

山东沂南砷污染事件

2009年4月,沂南县益新化工有限公司未经相关手续批准,非法生产阿散酸,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砷有毒废水储存在故意隐藏的污水池中。7月20日、23日深夜,该公司利用当地降雨,用水泵将砷含量超标27254倍的废水排入苏河,造成严重水污染。事后,涉案的3名责任人分别被判刑,分别被判处* * *赔偿国家经济损失37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