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的发展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于9月正式开业,1982,是欧洲最早、最活跃的金融期货交易所。虽然交易所的成立比美国最早的金融交易市场晚了十年,但对于维持伦敦的传统金融中心地位仍具有重要意义。在该交易所交易的货币期货包括以美元结算的英镑、瑞士法郎、德国马克和日元期货,以及以德国马克结算的美元期货。利率期货包括英国的各种国债期货、美国的长期国债期货、日本的长期国债期货、3个月欧洲美元定期存款期货和3个月英镑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包括金融时报100股指期货。另外,这个交易所的结算不同于国际货币市场,它依赖于一个独立的结算公司——国际商品结算公司(ICCH)。国际商品清算公司作为独立的专业结算公司,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只负责交易所的日常结算工作。
1982年9月30日,受美国金融期货市场繁荣的刺激,英国也在伦敦成立了金融期货市场,即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位于伦敦金融区的皇家交易所大楼内,毗邻英格兰银行。主要业务类型是本地金融期货,如长期政府债券和英镑利率期货。但为了成为国际期货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逐渐与美国、日本等市场建立联系,开通了美国国债和日本国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三个月期英镑定期存款、长期英镑国债、三个月期欧洲美元存款的利率期货,以及英镑、瑞士法郎、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外汇期货。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LIFFE不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的,而是人为建立的。美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未来前景的担忧。因此,伦敦各大商品经纪商、商业银行、外汇经纪商和证券公司一致要求英格兰银行设立金融期货市场。起初,英格兰银行持否定态度。后来考虑到美国以外的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大量资金流向美国,最终决定建立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市场。其特点是市场参与者中个人投资者较少,所以交易的目的主要是套期保值而不是投机。这主要是因为英国的个人所得税,即如果一笔期货交易的利润超过6250英镑,超出部分要缴纳15%的投资税。
1982成立之初,其交易合约仅限于金融期货,1985推出期货交易。自成立以来,交易合约种类不断扩大,从最初的7种发展到0988年末的21种(包括金属期货和期权交易)。与此同时,交易量也迅速增加。在运营的第一年,该交易所的日交易量约为6500手。1984的5月,日均成交量开始突破10000手,1987的6月达到70000手以上。随着交易合约种类的增加和交易量的显著增加,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是根据1986《金融服务法》设立并注册的交易所,交易所的组织形式采用会员制。到1987年底,有261个会员。会员包括银行、股票和商品经纪人、自营商、贴现公司、欧洲债券和个人会员。
董事会是最高管理机构,董事由会员选举产生。新申请的会员必须经董事会批准才能成为正式会员。交易所大厅共有373个席位,只有交易所会员才有权利在交易所大厅拥有席位。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规定,所有交易必须在场内进行。交易所的会员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自己或公司交易的场内交易者,另一种是专门为场外经纪人交易的场内经纪人。
交易结算是国际商品结算所的责任。清算所采用会员制。通常,清算所会员也是交易所会员,但交易所会员不一定是清算会员。在后一种情况下,应当委托清算所会员办理结算工作。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采用公开叫价的方式进行交易,即交易所会员聚集在交易大厅,主动买入或卖出的一方要公开表示要买入或卖出的合约、价格和数量,然后在场内任何一名交易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交易。交易必须在大厅进行。交易大厅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交易池,位于交易大厅的中央。只有交易所认可的交易者才能在交易池中交易。另一部分是席位,围绕着交易所。每个席位配有电话、信息屏等通讯设备,每个交易所会员至少有一个席位从事交易。普通客户在做金融期货交易时,需要在交易所会员处开户,委托会员买卖。接受委托后,会员应立即通过直拨电话通知所在地的现场人员。根据离交易池的距离,场内工作人员口头或手势通知其交易员在交易池内交易。交易结束后,交易员还会口头或手势通知场内工作人员,然后告诉他的办公室与客户进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