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灯塔是什么时候谁建造的?

那是上海外滩信号站。

详情如下:

在上海外滩滨水绿地改造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外滩信号站,它已经整体搬迁成功。这座高49.8米、重400吨的塔经过了重建、装饰和翻新。

外滩信号站是上海仅有的两座阿塔努风格建筑之一。该塔建于1907年,距今已有87年。但外滩信号站的建立历史可以追溯到1884,与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一、信号站的由来

信号站的历史与国际航海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商船和军舰航行都离不开天气。1853年8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海洋会议上,气象被作为航海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讨论。1854年,英国商务部成立了气象局,1861年,风暴预警首次以信号代码发出。之后,英国开始在纽卡斯尔等港口悬挂信号发布风暴预警,欧洲重要港口也相继建立信号站。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班轮“玛丽伍德”号于1850年首次开辟香港至上海航线后,外国公司纷纷派船到上海。从65438年到5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对外贸易中心。为了使商船和军舰在“危险的远东”安全航行,气象保障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开埠后,英法传教士先后在上海开展气象观测。后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决定于1872年8月在上海徐家汇设立天文台,同年2月65438年正式开始气象观测。65438年5月至0873年5月,每隔一天在报纸上刊登气象观测数据,每天在海关对面的公告栏上公布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的气象信息报告,以便商船和军舰在离港时获取气象信息。

7月31,65438,0879,台风袭击上海,造成重大损失。徐家汇天文台台长M. Dechvrens对台风作了分析,认为只要中国海关、电报公司、法租界局等有关当局精诚合作,建立气象预警信号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Nenns的论文发表后,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和支持,特别是船公司的经理和船长们纷纷来信,希望看到上海港建立气象预警信号站,同时希望建立标准时间报告,这样航海时针也可以校准。

1881年9月20日,上海西部商会通过决议,出资成立一个向航海者提供天气信息的机构,并请Nennes神父指导。同时提供资金购买气象观测仪器,于2月1884安装在远洋船舶上。从而扩大海洋气象观测的范围,为建立信号站创造条件。

第二,法租界工部的设立计划和辞职风波

1873中海招商局成立后,先后开通了日本、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美国等国外航线。为满足船舶航行安全的需要,招商局于6月1882+2月65438获得清政府两江总督左的批准,沿徐家汇路至徐家汇展望台架设电线杆,以便获取海上气象信息。2月21,65438日,法租界工部局对此消息迅速作出反应,决定在洋行和远洋运输公司集中的外滩黄浦江西码头和法租界洋泾浜桥(今延安东路外滩)附近设立气象预警信号站和子午时球计时。与此同时,上书法国驻沪总领事弗莱施,向上海路站邵友廉交涉,要求获得沿徐家汇路设立徐家汇天文台电话线路的权利。那时法国正在入侵越南。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邵友濂两次严词拒绝了傅云时的要求,理由是“两江总督左先生已贴出诏书,批准先竖立招商局竖杆”。对此,法租界公共董事会极为不满。其仍以徐家汇路由法军修建,由公董事会维护为由,抗议招商局竖立竖杆,并再次要求傅友士与上海路交涉。由于中法关系日益紧张,法国舰队频繁在中国东南沿海活动,中法战争一触即发。3月26日,1883,傅代石回函共东局,拒绝再次协商。同时指责共东局“没有抗议这里的当局”,“所有国际性质的问题,只有国家代表才有权力处理。"

法租界工部局第18届董事会因串标要求未能达到目的,受到总领事批评。3月29日,总导演Vouillement、副导演董平Zilbli及4名董事相继辞职,董事会改组,设立信号站的计划暂时搁置。

第三,外滩信号站的建立和发展

4月1883日法租界公共董事会第18次董事会改选后,徐家汇天文台台长嫩恩斯上书公共董事会,表示“对于上海这样重要的商埠,设立气象信号站,核对时间标准,大有裨益”。Nennes避开了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准备用人力发送气象报告。他所需要的只是买一个天文钟和一个卫星仪器。4月30日,首席董事Auriou在公共董事局的特别会议上宣读了Nennes的一封信。5月29日,决定在外滩皮钦桥设立气象信号站。投入3000两银子购买乐器,每年补贴300两银子作为维护费。自从丹麦商人于1882在外滩洋泾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后,徐家汇气象台为外国公司开通了气象服务电话,很快与信号站的电话接通了,通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外滩信号站于9月1884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外国人创办的信号站,也是亚太地区最早建立的信号站之一。行政上,信号站划归法租界市政总理公署,列为附属机构,中外雇员约65,438+00人。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第十一世孙徐道生、徐,都曾在明末信号站工作。信号站的业务由徐家汇天文台领导,天文台台长兼任台长,天气预警和定时信号由徐家汇天文台发布。外滩信号站其实是徐家汇天文台对外服务的“窗口”。

刚建的时候,外滩信号站比较简陋。小屋旁竖起了一根木桅杆,上面有天气预警信号和指示风向的风球。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信号业务,A. Froc主任于6月5438+0847 65438+10月18致函法租界公共局,要求扩建信号站,并附上建筑师Charlotte拟定的工程平面图。公共委员会接受了该计划,并拨款65,438美元+0,480英镑。该工程于8月1898日竣工。

外滩信号站的木桅杆在1901的8月3日和1906的7月5日被台风和雷雨折断,子午球突然掉落,砸坏了附近办公室的屋顶。因此,法租界工部局于7月26日决定,1906尽快修建新的信号站。当时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铁路工程师查里格伦提出的,另一种是建筑师马尔蒂提出的。经研究,董事会决定采用麦蒂的设计方案,费用为65,438美元+00,247。1907年2月6日签订合同,同年3月开工建设。该项目使用木桩和24捆松树来奠定基础。底座11.3m宽,高4m,塔高36.8m。它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塔顶竖起了一根总高49.8米的9米高桅杆。该工程于7月1908竣工。同时增加了气候记录仪、风速计、精密时钟等仪器,更换了带配重的时间球,安装了白色信号灯。新建信号站于6月23日开始挂信号,1908。

1923外滩信号站做了附楼扩建方案,1925与瑞蒙德、科莱签订了施工合同。工程于1926开工,于1927年8月竣工。这是现存的外滩信号站的全景。

第四,信号服务和信号代码

外滩信号站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气象和授时服务。每天10和16,桅杆上升起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信号旗,指示长江口外洋面的风向和风力。大雾天气的报告从1896 1开始添加。这是位于上海东南83公里的岱山岛灯塔站提供的观测数据,通过电报局海底电缆传输到信号站。每天11: 30悬挂徐家汇天文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或风暴预警信号旗,夜间利用红白信号灯发布风暴预警,“让航海者知道自己要避让什么”。从1897年4月19日起,每天16在15用信号旗报告徐家汇天文台的气压计指数,为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外国商船、军舰检查气压计提供依据。授时主要是每天中午降落在桅杆顶上升起的子午球,报标准时间中午12。从1909开始,当晚上9: 00的标准时间由灯光显示时。这种精确的定时信号对于远洋船舶在海上定位非常重要。

信号服务日复一日持续进行,每年累积的工作量相当可观。以1936为例,悬挂台风位置信号299次,悬挂台风信号灯131次,悬挂大风信号246次,悬挂岱山岛气象观测信号736次,悬挂气压计指数信号366次,向报纸和公众发布气象信息29698次。每当台风暴雨来临时,很多人在信号站等待最新信息,电话铃声不断,一天回答上百次关于天气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信号发布气象信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起初,信号站使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旗帜来发布气象和时间信息。横幅虽然颜色鲜艳,但也有缺陷。风平浪静的时候,旗帜飞不起来,人们也不容易分辨。因此,根据船长和水手的意见,徐家汇天文台不断改进信号。从1897年到1931年,有六大改进。例如,为了使人们从不同方向一致地看到空气中的信号投影,使用圆形物体作为标记,包括球体、圆柱体、顶端向上或向下的圆锥体、底部或顶端相连的圆锥体等。由不同形状组成的标记代表10位数。同时,远东海被划分为几个大小不一的海域,某一海域台风的位置和移动路径用数字来指定。台风移动的方向是海员熟悉的罗盘形式,32个方向用数字表示。商船和海军的舰长、舰长只要看到信号,就可以做出判断,决定是否起航和航行的路线。

外滩信号站使用的代码由劳基勋主任分别于1905年在因斯布鲁克举行的国际气象主任会议和1930年4月在香港举行的远东气象会议上介绍,受到好评,认为“代码方便易用,有可能在全球推广”。早在1898,中国海关就决定在其所有灯塔站统一使用外滩信号站的信号编码。从1931 3月1起,东亚海关所属所有港口(朝鲜除外)使用上海外滩信号站代码挂信号。

五、鸣枪示警

1965438+2005年7月27日和28日,一个风速为43.9米/秒的强台风袭击了上海(12)。虽然徐家汇气象台预报了台风,信号站发出了警报,但损失依然惨重。英法租界有6000多棵行道树被吹倒,黄浦江发现200多具浮尸,300多艘船被击沉,1000多艘船受损。徐家汇天主教堂顶上的铁十字架也被大风吹弯了,路面被水淹没。通讯一度中断,工商业陷入停顿。台风灾害给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为加强对台风的警报和防范,上海海关于2006年8月3日发布公告,1965438+2006。每当信号站悬挂黑球,台风要来的时候,“陆家嘴大厦鸣枪示警”。后来规定卢兰(今兰州路)同时鸣炮,所有船只进港避风。1936年3月,海关再次发布公告,将台风警报枪改为三响,与时枪不同。每当台风来临,在狂风的怒吼中,低沉而刺耳的炮声震动申城,提醒市民做好防台风工作,所有船只在7月27日之前不准出港,1940。

不及物动词“特殊服务”

外滩信号站建立的时候,正是中法战争爆发的时候。法国来中国的邮船不允许进入上海港。邮件只能在岱山岛灯塔站卸货,然后转关到上海海关。外滩信号站挂信号通知法国侨民领取。这就是最早的“特殊服务”。

为西方国家海军舰队提供气象“特殊服务”是外滩信号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年报统计,从1901到1908这八年间,这种“特殊服务”达到了115次,平均一年139次。分国别,以1907为例,法国47次,德国34次,意大利20次,英国15次,美国8次,奥地利5次,丹麦1次。应西方国家空军和航空兵飞行员的要求,自1920年3月1日起,外滩信号站提供的徐家汇天文台气象公报增加了三个风向高度,并在对云的观测中推断出云底高度。

1938年,Gherjzi走访了德国汉堡海洋气象观测站、英国伦敦空军部、美国华盛顿气象局、法国巴黎气象局、意大利航道部、香港和马尼拉气象观测站。回到上海后,他说:“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信号站相比,上海外滩信号站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他们。”正因为如此,外滩信号站和徐家汇天文台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称赞。从1897开始,上海英租界工部承担了外滩信号站的一半费用。日本明治天皇于6月24日授予劳基勋瑞宝勋章1903,165438。法国海军部于6月1919 10提供了精确的天文钟,以改善信号站的时间服务。由法国海军部长莱伊涅斯提出,法国议会通过。徐家汇天文台的年度补贴为65,438+02,000法郎。法国海军上将吉利率领的海军代表团于1923抵达上海,向外滩信号站和徐家汇天文台的牧师和员工表示“感谢”。

七、从“孤岛”到黎明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于1937 165438+10月12沦陷,租界成为“孤岛”。随着各地逃难的同胞和各地流亡者来到上海租界,资本和劳动力激增,经济呈现出异常的虚假繁荣。在此期间,中国大陆的气象站已经停止发送,但太平洋、福州、汕头等地的气象站继续工作。徐家汇气象台依然可以发布台风和每日天气预报,外滩信号站坚持气象服务和信号报警。同时,在巴黎国际时间局的帮助下,徐家汇天文台自7月1939起与全球20个天文台建立了相互联系与合作,确定标准时间。因此,外滩信号站的时间服务也得到了改善。

1941年65438+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孤岛”局面结束。根据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指示,外滩信号站的气象和授时服务暂停。不久,徐家汇天文台提出了恢复日据时期业务工作的方案。气象要素观测和天气预报仍每天在外滩信号站11和16公布,但不进行电台广播。

1943年7月30日和1年8月30日,法国维希政府和日本分别将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归还”给汪伪国民政府。外滩信号站由日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办事处接管。区工务办副主任徐冠三任主任。前主任M Burgand在报告中说:“确保在上海市政府第八区的管理下照常在上海的工商事业中工作”,“与日本当局沟通以促进事业的发展”。同年65438+2月31日,日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办事处主任陈公博任命伯克神父为外滩信号站副站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气象局和上海市政府接管了外滩信号站,并将其改组为上海市气象台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郑子正担任台长。1946年6月,上海市气象台重新发布了国际商定的气象信号和本地暴雨信号。黎明前的上海,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经济崩溃,但外滩信号站仍坚持提供气象服务。

上海解放后,军管会于5月31日发布命令,派员接管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上海气象台。与此同时,外滩信号站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50年6月,美国挑起朝鲜战争。同年65438+2月11日,军管会下令接管徐家汇天文台。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确保海上和内河航行及渔民的安全,1952建立了外滩气象站,1953 1恢复气象观测和信号服务。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的通知,将发布海洋气象预报,遇台风或大风将悬挂预警信号,并为航海部门提供气象咨询服务。

1957年初,上海中心气象台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与航运、船务、铁路、机场、码头等交通部门建立了电话服务网络。沿海电台加强船舶气象报道,人民广播电台不断改进天气预报播报。随着通信工具的逐步现代化,有线和无线通信以及新闻媒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速度,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因此,上海中心气象台1957 2月15日决定,外滩气象站停止工作,由港监部门悬挂暴雨预警信号。

今天,外滩信号站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的西方古典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据悉,它将开辟外滩发展历史图片展室供游客参观,成为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一组新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