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
宇宙中最原始的存在不是精神性的东西,不是神灵,不是神,而是有能量的物质。这种有生命的能量以进化的方式进化成一个有生命的元素,也就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是万物所有生命的开始。在西方思想史上,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持进化论观点。经过多年的探索,达尔文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进化思想:生物界存在个体差异,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保留的有利性状在代代传递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中间类型性状分化消失后形成新的物种。达尔文认为生物界物种的进化和变异是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此外,还辅以性别选择和先天特征的遗传学思想。65438-0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和宗教界,强烈冲击了神创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对林奈和居·叶巍的宗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性发起了一场革命,震动了当代世界。进化论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宗教争论的焦点,因为它违反了圣经中的神创论。人类起源:1、非洲: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最早由达尔文提出。他在1871出版的《人类的起源与性选择》一书中做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黑格在1863年出版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此外,还有说,北亚说,欧洲说。因为人类的摇篮不断有人类化石出土,所以在各大洲摇摆。2.欧洲:欧洲,尤其是西欧,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从1823到1925,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然而,发现了236块人骨。所以,人们打开地图,看到欧洲到处都是古人类遗址。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在亚洲和非洲的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现古代人类遗址。此外,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森林猿化石。此外,在20世纪20年代,“比尔当”的骗局闹得沸沸扬扬(比尔当被一些学者视为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庶人”。最后揭露了所谓的“舒曼”原来是为了补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的下颌骨)的赝品,所以当时很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在西欧。然而,随着更多的人类化石在亚洲和非洲的发现,人类的摇篮欧洲的理论逐渐退出舞台。3.北京人:“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人,也让中亚起源论更加流行。1887年,急于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迹的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来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叫特雷尼尔的地方,首次发现了下颌骨碎片,次年又发现了一个头骨,就是著名的“爪哇人”一号头骨。1892,不远处又发现一根大腿骨。杜布瓦在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个体,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失环节”。爪哇直立人的发现让南亚说是电梯。然而,杜布瓦的发现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人类的祖先应该是亚当,怎么会是猿呢?1911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与进化》一书中列举了各种理由来主张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原因如下:第一,中亚因素的兴起使得自然环境不适合生存,但对于动物进化来说,刺激产生的反应是最有益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第二,迁徙规律是最不进步的类型往往被排除在分散中心之外,而最强大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所以在远离家乡的地区也能找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人,正好符合这一假设。1927年,中国发现了“北京人”的化石,随后又陆续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使用火的遗迹。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边境的西瓦利克山发现了一块上颌骨碎片。该标本在形态上有些接近人类特征,于是他借用了一个印度神“罗摩”的名字,命名为“罗摩猿”。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被认可,因为他当时说话比较轻。20世纪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比姆在对森林猿26属50多个物种进行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的拟人化特征,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分支的祖先类型,将其从猿科转移到了人类科,南亚人类起源论再次兴起。然而,随着非洲大量早期人类化石和文物的出现,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重新浮出水面。4.东非:在人们四处流浪的同时,东非化石的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开始,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发掘了东非大裂谷的一个分支,发现了许多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只是由河卵石或砾石构成,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早期。这些工具的所有者是谁?李基夫妇在这里寻找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找到了一个南方古猿头骨。它比粗壮南猿还要粗。它的学名是“鲍曼南猿”,一般称为“东非”。通过各种理化测年方法,他的生活年代是654.38+0.7万年前。根据现有的化石材料,预计人类的发源地很可能在非洲,尤其是东非。“东非人”和“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也使作为“失踪年轮”代表的南方古猿,从“最接近人类的猿”转变为“最接近猿”或“人类的先驱”。基于此,以李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古人类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发现大量南方古猿化石,随后在土耳其、希腊和中国发现。虽然名字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大的属于湿婆猿型,小的属于拉玛猿型,两者经常并存。通过各方专家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并不是不同的物种,而是雌雄个体。既然拉玛猿不是独立的物种,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类的祖先曾经因为“拉玛猿”而清晰,现在却迷茫了。但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开辟了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显示了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尤其是类人猿之间的密切血缘关系,而且可以根据遗传物质的变异性计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本认为人类与猿类分离的时间大约在2000-2500万年前,但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才400-500万年前!鉴于此,人类进化的新概念出现了,这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源地不能再以旧理论为基础。由于非洲大量南方古猿和早期原始人化石的出现,人类早期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类起源理论:1,达尔文理论: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的化石证据很少。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有所改变。在南非盛产钻石的小镇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叫塔恩的地方,这里有很多采石场,在采石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哺乳动物的化石。1924年,发现了一个幼猿头骨。经过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其人类形态介于人类和猿类之间,故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stech的Fontaine采石场发现了一只成年南猿,次年在克罗姆一个名叫Trey的采石场发现了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方古猿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认可和关注。但究竟是“最接近的猿”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方古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在发现南方古猿化石的洞穴和裂缝中发现了石器,但也有进步的人类化石,因此南方古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达成一致。此外,由于南方古猿化石的出土层位不清,南方古猿的确切生存年代暂时还不清楚。自1924年发现第一个幼年南方古猿头骨以来的70多年里,在非洲的20多个地方发现了最早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率领的多国探险队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发现了一具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骨骼,保存了40%的遗骸。它活了300多万年,后来被命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发现了13阿法南猿的骨骼,因此有人称其为人类的“第一家族”。20世纪90年代,非洲古人类化石的重大发现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拉米斯发现了距今440万年的南方古猿化石。它最初被命名为“祖先南方古猿”,经过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后,被重新命名为“祖先陆地猿”。1996年,一支由来自13个国家的4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在阿法盆地中部阿瓦什地区发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方古猿化石。由于它具有接近人类和许多不同类型南方古猿的特征,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原始人的新物种的代表,被命名为“神奇的南方古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富拉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曼南猿、“能人”以及一度被称为“人1470”的头骨化石。后者最终被命名为“卢达尔夫人”,距今654.38+0.9万年,被认为是该属最早的成员;在湖的西岸,1985,发现了一个250万年前的头骨,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方古猿”。他是强壮的南方古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海岸卡纳波发现的原始南方古猿化石,距今465438+万年,命名为“湖滨南方古猿”。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下肢骨骼表现出直立行走的特征,而上肢骨骼仍然保留着向上攀爬的特征。这说明用分子生物学预测500万年前人类和猿类分道扬镳可能是正确的。根据现有的化石材料,人类的发源地很可能在非洲,尤其是东非。大约200万年到654.38+0.8万年前,非洲“能人”甚至“工匠”走出非洲,进入亚欧大陆。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被认为是欧洲类人猿或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的阿塔普卡发现了80多具人类化石,古地磁测年为78万多年前,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叫德马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牙列完整的下颌骨,形态为直立人。后来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骨化石。根据古地磁测年,是654.38+80万年前。因此,德马尼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欧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色列出土的尼泊尔型古人类化石也很有名,最近又以其早期的石制品引起关注。以色列有一个约旦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1959年,这里发现了乌伯提亚旧石器时代遗址。该地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根据古地磁方法,年龄约为654.38+0.5万年至654.38+0万年前。有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以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其主人可能是一个刚由“能人”进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还发现了大量关于人类进化的化石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云南开远发现猿类以来,70、80年代云南禄丰、元谋等地相继发现猿类化石,可分为两种类型。有学者认为,大型猿可以描述为湿婆猿型,小型猿属于拉玛猿型。拉马尔猿是人类远祖的说法当时在中国风靡一时,于是有学者认为人类的远祖已经在中国找到了,于是将小猿命名为“中国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但随着科学界对喇嘛猿属性认识的转变,国内有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为一个新属,即禄丰猿。但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的不同亚种。20世纪60年代,陕西蓝田公王岭和云南元谋大那坞发现直立人蓝田人和元谋人。它们距今超过654.38+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654.38+0.7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不幸的是,元谋人的化石目前仅限于两颗上中切牙和一颗较晚的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大致相同年代的化石则有完整的骨骼。虽然有人曾将湖北建始发现的几颗牙齿化石视为接近南方古猿的材料,但由于材料太少,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1989年,在湖北郧县发现两个古人类头骨化石。起初,他们被归类为南方古猿,经过修复,发现他们是直立人。安徽和县1980、江苏南京1993也发现了直立人头骨化石。虽然关于它们的年龄众说纷纭,但都不超过50万年。1985年以来,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包括1颗类人门牙和一块下颌骨碎片。同时声称出土了带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起初,他们被一些学者认定为直立人。后来有外国学者介入,认为他们与直立人差别较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工匠”相似,并进一步将他们追溯到654.38+0.8万年前,甚至200多万年前。20世纪90年代,非洲出土了大量早期人科化石,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进化系统,是亚洲出土的难以相比的。相比较而言,非洲似乎更有资格成为人类的发源地。古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能人/卢达尔夫人身体大,脑重,所以体能强,智力高,不仅会制造工具,而且群体关系密切。上新世古气候的变化引起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徙,从而导致了古人类群体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末融合成“走出非洲”的假说。有学者提出,从约200万年前到约654.38+0.8万年前,非洲“能人”甚至“工匠”走出非洲,进入亚欧大陆。以色列的乌伯蒂亚、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巴基斯坦的毕博山和中国的“巫山人”遗址都被认为是早期人类迁徙的遗迹。后来非洲的能人/卢达尔夫人进化成了工匠,而亚洲的直立人进化了。有人还设想了另一个过程,即早期非洲人类先迁移到亚洲,进化成直立人,再回到非洲,迁移到欧洲。但“走出非洲”还有另一层含义,即现代智人也是从非洲迁移到各大洲的,大约在65438+万年前,也就是所谓的“夏娃说”。找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更迫切的是让中国古人类在1.5-200万年前站稳脚跟。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在发掘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洞发现的古猿是伴随着石器的。如果你会制作石器,那你不是人吗?因此命名为“东方”,生存年代定在250万年前。蝴蝶亮子在同一地区发现的一个年轻头骨被鉴定为拉马尔猿类,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又声称在地层中也发现了“石器”,并改名为“蝴蝶人”,将其生存年代定在400多万年前,再到“开元拉马猿”——“禄丰拉马猿”——“蝴蝶拉马猿”(或称“蝴蝶人”),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遗憾的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就已经放弃了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经考证,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头;“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从表面挑的,年代很晚。从65438年到0997年,中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及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工程”,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但至今收效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200万年至240万年前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于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是否人为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争议。另外,光有石器是不够的,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要找到人类化石。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260万年的极限,被认为是对人类非洲起源理论的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9年后才对外发布,令人费解。2.非洲起源论:中国学者要想挑战非洲起源论,必须找到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甚至目前国内最早的元谋化石被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只有60万年的历史!我们必须找到更早的人类化石,这些化石可以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样非洲的材料就可以从属于这个体系。中国的古环境条件还不算太差。由于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猿类化石,这样的生活环境也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于亚洲的潜在可能,但光靠想象和冲刺是不够的。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是最科学的。达尔文简介: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2月12 -1882年4月19)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我曾经在Beagle号船上环球航行了五年,对动物、植物和地质构造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收集。他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创论和物种不变性。除了生物学,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恩格斯把“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另外两个是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于0809年2月65438日出生于英国。达尔文的祖父预言了进化论,但由于他的名声,他从未公开他的信仰。他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825 16岁时,父亲送他去爱丁堡大学学医。因为达尔文无意学医,所以他进入农学院后,仍然经常去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博物学产生了兴趣。他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一怒之下,1828送他去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牧师”,这样他就可以继续对博物学的兴趣,而不会让家人蒙羞。然而,达尔文对自然历史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他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研究。达尔文在剑桥期间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J. Henslow)和著名的地质学家西德维克(Sidgwick),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研究方面的科学训练。达尔文对婚姻也很谨慎。他拿了一张纸,在中间画了一条线。线的一边写了结婚的好处,另一边写了单身的好处。达尔文感叹不结婚太孤独了,然后连续写了三篇《结婚》——证明之后,他不得不结婚。达尔文显然是个温柔的男人,喜欢和女人聊天。他只想找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他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朋友的三个女儿,都很有见识,很聪明,可以和他争论哲学和科学,对他比较宽容。他找到了他的表妹爱玛·韦奇伍德,她是他从小就认识的人。艾玛比达尔文大一岁,她爸爸是达尔文妈妈的哥哥。艾玛同意了达尔文的提议——这个爱听女人唠叨的男人,女孩们似乎都把他当成了理想的丈夫材料。虽然艾玛担心自己死后会和丈夫永远分手,但她会上天堂,不崇拜上帝的丈夫不知道去哪里。她只是要求达尔文对信仰保持开放的心态。两个半月后,他们结婚了。他女儿安妮的死并没有摧毁达尔文的婚姻。在艾玛的时代,女儿安妮的死很容易被视为对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比如嫁给一个不信上帝的男人。但是艾玛从来不这么想。两人都深爱着安妮。看到安妮停止呼吸,达尔文自己也病倒在床上。他对艾玛说,我们要更加珍惜彼此。艾玛回答:你一定要记住,你永远是我最珍贵的财富。每个星期天,他都陪着艾玛和孩子们去教堂。妻子带着孩子去教堂,达尔文却一个人在镇上散步。艾玛可能不同意《物种起源》中自然选择(而非上帝创造)的观点,甚至可能不感兴趣。但正因为如此,艾玛才能代表当时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宗教人士,对《物种起源》手稿做出第一反应。艾玛仔细阅读了手稿,纠正了拼写和标点符号,并建议达尔文用温和的语气和更清晰的论据写一些容易刺激信徒和教会的段落。如果有更多不结婚的理由,如果达尔文一直单身,继续生活在伦敦的知识分子中,如果他没有和艾玛结婚,他可能会写一本更激烈的书。因为艾玛的参与,对书中观点的争论可以摆脱感情的羁绊,专注于事实和逻辑。《物种起源》最早发表于1859。12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人类的起源》。无论猿的同源性有多大争议,人类的起源显然对达尔文夫妇的感情没有任何影响。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他们最年长的幸存女孩伊迪结婚了。达尔文告诉她:我有幸福的生活,这完全归功于你的母亲——你应该以她为榜样,你的丈夫会像我爱你的母亲一样爱你。达尔文比艾玛早死14年。有一个传说说他死前皈依了宗教。或许,是为了安慰艾玛在天堂不能相见的悲伤?没有这回事。艾玛的日记里没有发现这样的记录。达尔文是一位至死都坚持自己立场的科学家。1831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作为“博物学家”参加65438年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环球科考航行。先游览了南美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及邻近岛屿,然后横渡太平洋到大洋洲,再横渡印度洋到南非,再经大西洋绕过好望角回到巴西,最后于6月2日1836回到英国。当他带着小猎犬号环游世界时,他带了一些鸟。为了喂养这些鸟,他在小屋里种了一种叫草苇的草。船舱里很暗,只有窗户透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苗向窗户方向弯曲生长。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达尔文忙于建立进化论,直到晚年才开始进行一系列研究向光性的实验。这些实验结果总结在1880出版的《植物的动力》一书中。达尔文用草籽做了这些实验。草籽发芽时,胚芽上覆盖着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种子种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会垂直向上生长。如果阳光从一边照在幼苗上,胚芽鞘就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胚芽鞘的顶端被切掉或被不透明的东西覆盖,胚芽鞘就不会对光弯曲,尽管光仍然可以照射胚芽鞘。如果胚芽鞘被透明的东西覆盖,胚芽鞘会向光弯曲,即使胚芽鞘被不透明的黑砂掩埋,只剩下顶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会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顶端分泌了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运输到弯曲的部分,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这次航行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回到英国后,他一直忙于研究,立志成为一名推动进化论的严肃科学家。1838年,他偶然读到了马尔萨斯(T. Malthus)的《人口论》,从中受到了启发,也证实了他正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世界不是一周创造出来的,地球的年龄比圣经中提到的要古老得多,所有的动植物都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在变化。至于人类,可能是被一些原始动物改变了。达尔文意识到生物生命中生存斗争的意义,意识到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中必要的“选择者”。具体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不同,结果也不同。然而,他对公布研究结果极为谨慎。1842开始写提纲,后来扩展到几篇。1858年,在青年博物学家r·华莱士创造性顿悟的压力和朋友们的鼓励下,达尔文决定向专业委员会提交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些随笔。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第一版1250册当天售罄。后来,达尔文花了二十年时间收集资料,丰富了他的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进化理论,并阐述了其后果和意义。作为一个不追求名声的有创造力的人,达尔文避免了关于他的理论的争论。当宗教狂热分子攻击进化论与圣经的创世理论相悖时,达尔文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几本书。《人类的起源与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由低等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动物与人类有相似心理过程的证据,以及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去世,人们将他的遗体葬在牛顿的墓旁,以示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