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 * *与富人同住,在北上广深等十个城市推广保障性租赁房。
265438+20世纪经济研究院沙里实习研究员王语嫣8月17日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 * *繁荣。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富裕的题中之义,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两者的关键交汇点之一。
住房问题关乎民生福祉。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保障性租赁房具有显著的民生属性。发展保障性租赁房,对于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解决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住房困难,促进* * * *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性租赁房制度发展重点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人口流动与GDP高度相关。因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2021上半年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为样本,调查重点城市的保障性租赁房发展情况。
解决大城市的住房问题
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状况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其中住房占比近七成;城镇家庭债务参与率为56.5%,其中房贷占家庭总债务的75.9%。在一定程度上,住房支出在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自20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房住不炒”的行业基调以来,房地产的民生属性越来越明显。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实现人人有房住,已经成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 * *繁荣的重要内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将有近4.93亿人户分离人口,其中流动人口近3.76亿,十年间增长近70%,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大城市的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解决大城市新市民和年轻人的住房困难,促进人、城、业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保障性租赁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解决大城市突出的住房问题,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房建设。今年两会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房供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年轻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后来在“十五”、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住建部座谈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等文件和会议中,都涉及到了保障性租赁房的相关内容。
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房的意见》,提出加快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 * *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首次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制度顶层设计。
保障性租赁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的租赁住房。在建设和运营方面,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主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工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适当利用新增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建设,合理支持商业服务设施。
保障性租赁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夹心层”的住房问题,这类人群不符合中低收入家庭标准或公租房申请条件;而不具备高收入条件,无法通过购买* * *产权房或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
以上文件对保障性租赁房的发展有指导和引导作用,但具体落实还要看各地。在发展保障性租赁房的过程中,城市人民政府承担主要责任,需要做好保障性租赁房的组织实施工作。
10城市重点解决住房问题。
保障性租赁房属于政策性住房。在国务院发文之前,一些城市的保障性租赁房概念并不成熟,但有政策性住房的相关安排。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10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1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各地明确提出解决突出住房问题,优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广州、重庆、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明确提出推进保障性租赁房建设。例如,广州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增加保障性租赁房供应,单独列出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国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非居住住房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南京在2021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以保障性租赁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新开工保障性住房650万平方米,竣工260万平方米,筹集保障性租赁房4万套。
此外,在“十四五”规划中,杭州将住房保障工程作为七大“* * *共富工程”之一,可见解决住房问题对共富的重要作用。杭州“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继续开展中央支持的住房租赁培育试点,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虽然部分城市没有明确指向建设保障性租赁房,但文件涉及相关内容。例如,北京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低效商业项目改造,进一步推进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试点,不断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上海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多主体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增加城镇基本服务人员宿舍型租赁住房供应。到2025年,租赁住房(含客房和宿舍床位)将超过40万套。
截至目前,上海、广州已先后出台城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成都出台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房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定建设保障性租赁房。
在上海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租赁住房被列为重点工作中的第一项,提出加快租赁住房有效供给,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推广力度,发挥保障性租赁住房服务福祉的作用。“十四五”期间,上海计划形成租赁住房(客房和宿舍床位)42万套以上,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其中,出租房22万套,宿舍床位20万张。
在广州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与保障性租赁房建设相关的内容更为详细。在《国务院关于保障性租赁房的意见》的基础上,扩展了编制数量、编制渠道、申请人、住房规定等内容。如“十四五”期间准备60万套保障性租赁房(含人才公寓),有效解决环卫、公交等公共服务行业人群、重点发展行业年轻人、外来务工人员等问题。
在10城市中,成都率先提出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房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保障性租赁房的工作目标、申请人、租金标准、建设标准、土地和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落实等内容。租金方面,成都市保障性租赁房租金实行政府指导价,每年涨幅不超过5%,租金优惠根据承租人的人才、住房、工作单位等细分。
其他城市的保障性租赁房相关政策仍在制定中,但部分城市在建设规划和推广方面已经取得进展。比如,北京正在研究保障性租赁房的准入办法,但明确没有对申请家庭的收入和资产进行审核;上海提高了无房租房者的公积金月提取限额,明确保障性租赁房要“全额提取”;苏州鼓励房地产企业将开发建设的长租公寓用于保障性租赁房,成功推动一批项目落地。
由于国办保障性租赁房文件才发布两个月,大部分城市的保障性租赁房整体发展规划和实施还处于调研准备阶段。如何界定“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年轻人”,如何确定“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的具体标准,是否有居住年限的要求,各种政策扶持的力度和具体方案仍需细化。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发展保障性租赁房是帮助以新市民、年轻人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实现城市稳定居住的关键制度之一。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实现“房住不炒”的目标;另一方面,保障性租赁房相对较低的租金水平也有利于调整收入结构,缓解房价上涨压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起到促进繁荣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