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的经济变迁

凝聚发展后劲——让连云港不再沉默之四

“某种程度上,连云港的开放不够积极,连云港人不够解放。他们往往害怕做有风险的事,不愿意做难度很大的事,不愿意做没有先例的事。”谈及连云港发展不快的原因,连云港市统计局的刘军这样分析。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连云港开发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两个月只休息半天,现在是“白天不开会,中午不回家,节假日不休息”。“表面上看,来的投资人太多,真的忙不过来;往深里看,观念变了,大家都有了紧迫感。”

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是连云港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市委书记王建华说:“观念在改变,资金在不断引进。现在最缺的就是高素质人才。”

对此,江苏李安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文君有着更深的感受。“我们公司准备去海外上市,急需既懂外语又懂财务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在连云港很难找。”

事实上,连云港近年来一直在大力引进人才。“十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年均增长5.56%,2005年底达到2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1,41。但是,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这还远远不够。

“以前我们每年也从外地招很多人才,真正留下来的不多。”连云港人介绍我们的。

“人才与经济发展存在互动规律,经济总量与人才吸引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连云港市人事局局长吴建成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会源源不断地到来。目前连云港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是特别大。

我们做什么呢王建华表示,“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将牢固树立“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引进并重,力争有新的突破。

“222”人才引进工程是连云港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介绍,十一五期间,连云港每年计划引进非师范类本科人才2000名,硕士以上或副高级职称人才200名,博士或全高级职称人才20名。

“我们还需要充分整合海外人才信息资源,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系统库,增强人才发展的外向性。”吴建成表示,连云港将不断创新引进留学人员的手段和方法,建立联系和聘用留学人员的长效机制。目前,他们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基金和科技活动资助基金,鼓励留学人员牵头承担国家和省重点科研开发项目、高新技术研究项目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聘请留学人员担任技术领导职务、高级顾问或咨询专家。

根据“人才强市”战略,到“十一五”期间,

年末连云港人才总量要在省辖市、苏北南部和沿海开放城市中结转,达到34万人左右,年均增长8%,每万人人才数量也要达到680人左右。

创新工作机制

“发展战略是明确的,关键是落实。这是求事之道,也是成功之基。执行最终靠什么?这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机制。”王建华说。

决策不易,执行更难。

2005年,连云区开展了震惊全市的集中教育整顿行动,对63家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暗访。在连云区和开发区,区领导在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做了三件事。第一,请所有干部观看暗访时拍摄的视频,公开曝光他们对工作的冷漠,上班打牌,吃瓜子,玩电脑游戏;二、公开宣布对11“脱态”干部的处理:通报批评,责令写出深刻检查,扣减年终岗位目标管理奖,取消年终评优资格;三是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接着,连云区对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了配套改革。

记者点击连云港市政府网站,进入市委市政府重大事项督办页面。全市重大事项、责任制、实施方案、工程进度、监督信箱等栏目一目了然。

市政府副秘书长石海波介绍,2005年6月5438+10月,市委、市政府成立重大事项督查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一平任组长,从相关部门抽调10余名精干人员,按照“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总体要求,全力督导推进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督查组规划设计的重大事项督查管理系统分别位于市政府内网和门户网站,全方位、动态反映33个重大事项的进展情况。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在重大问题上履行职责的情况也在网上一清二楚。

督促重大事项只是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投资环境的方式之一。起早贪黑,时时刻刻为发展而奋斗,成为连云港人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汇集要素资源

一个地区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能否吸收和汇集大量外来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和激活潜在要素。

“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分散的原生态资源整合到开发项目中,与国际国内优质要素对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现实的发展路径,也是我们实施建设国际滨海城市宏伟工程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和最基本的保障措施。”王建华这样解释集中要素资源的重要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连云港凭借自身的发展规划、丰富的盐田资源和黄金海岸线,获得了招商、项目、投资等重大商机。全市各招商分团、项目载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加强宣传推介,争取合作,切实把商机转化为招商成果。仅2005年,浙江和上海在连投资分别为22.5亿元和6543.8+0.4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

“在连云港新一轮开发开放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金融约束问题。加强资本运作势在必行。”金海投资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去年8月,连云港通过国有资产优化整合,成立金海投资公司和江苏李安运发展集团,注册资本1.8亿元,作为融资平台和投资主体,吸收国际国内市场资本,吸引战略投资伙伴。

与此相呼应,为打破资金投入瓶颈的金融资源整合“大戏”也悄然上演。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势,连云港积极创新银地互动合作共赢机制,大力开展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自去年6月5438+10月以来,已有5家国内金融机构和周边城市6家城市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方式支持连云港建设。省内各商业银行也将信贷授权扩大到连云港基层银行,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全市金融环境日臻完善。

在编制和实施东部城区战略规划的同时,连云港正在对全市7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全面规划。从中心城区到四县,从四县到中心集镇,从中心集镇到自然村,规划全覆盖,市县协同解决环境提升、氛围营造、布局形成、网络建设、项目引进等问题,编织发展要素快速集聚的宏伟蓝图。

王建华信心满满地说,“可以想象,当港城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步优化,地域文化与海洋文化融为一体,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相得益彰,连云港这座真正的国际化滨海城市将屹立在黄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