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从何而来?

工匠精神的源泉:

“工匠精神”一词源于聂盛喆,他正是从这种精神中培养出了一流的木匠。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就业、用人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工匠精神”将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除了“工匠”,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学者”。

李克强总理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来,“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中国精致创造”、“工匠精神”充斥媒体,如今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尤为难得和珍贵。

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先生曾说过:“中国制造”是世界送给中国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珍惜这次训练机会,千万不要轻易错过。“中国制造”熟能生巧,所以我们可以向“中国制造”过渡。

“中国精品创造”是稳定的,没有“中国创造”的恐惧。不要让“中国制造”在成熟之前夭折。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工是自动化的基础和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工匠魂”。

一流的工匠要从十几岁开始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培养。学徒制应该尽快恢复。税制要改革,地方政府要重视制造业。中国应该学习德国和日本的教育,而不是美国。

扩展数据:

精神内涵:

1,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自己职业的崇敬和热爱而投入其中的一种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道,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瘦。精益求精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专注于每一个产品、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优秀,就是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哪怕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就像老子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专注。专注,是具有内在决心和注重细节的耐心、执着和坚持的精神,是所有“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坚持,也就是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坚韧。

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追求突破和创新的创新内涵。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涌现出倪志福、郝建秀等一大批优秀工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工匠精神(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