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双汇软件的两条“生存法则”
让人惊讶的不仅仅是这些。加拿大华裔老板双汇软件总裁刘小兵也是一个另类的人物:像孩子一样天真,充满童趣,仿佛没有烦恼;但是,在打造“双汇软件”这个品牌的时候,他的手腕却出奇的老练。不到两年,双汇软件声名鹊起,“双汇模式”成为行业典范。一向忙碌的刘小兵终于有闲功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透露了双汇软件的两条不同的“生存法则”。
整合制造业和商业。
“很多人认为双汇软件是双汇集团向高科技进军的一步,其实并不恰当。双汇软件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双汇集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刘小兵坦率地说。
和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遇到的问题一样,双汇在成为民族肉制品企业后,也开始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作为一个年产值超过80亿元,40多家子公司,上百个办事处,18000多名员工,并出口到美国、香港等地的跨国大型企业集团,双汇的管理成本也在直线上升,而管理效率却在直线下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走到了尽头,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随着竞争的加剧,双汇集团急于加大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用双汇高管的话说,就是:“采购到源头,销售到终端。”双汇对这种产业链扩张模式寄予厚望。根据计划,双汇集团将在“十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00家连锁店,从而进一步控制国内肉制品市场。
如果没有可靠的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如此庞大的连锁店体系无疑是痴人说梦。“在没有信息化的情况下,光是200家连锁店就让集团无法负荷。由于人工报表统计,很多工人累得辞职。”刘小兵透露。双汇软件量身定制的信息系统实施后,双汇集团的连锁店迅速扩张。如今,双汇连锁店已超过400家,集团高层只需每天坐在电脑前,就能立即知道千里之外任何一家连锁店的销售状况,而这在以前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采购方面,双汇集团全年采购金额达40亿元,今年上半年比同期节约7000万元。
双汇集团只是中国各行业的一个缩影。根据刘小兵的判断,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制造巨头和销售巨头都希望控制更多的产业链环节,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比如沃尔玛一旦控制了销售终端,就会向制造领域扩张。现在很多商品都是沃尔玛定制的。双汇则相反。”
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反过来又对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erp只能解决某个产业链环节的生产或销售,一旦产业链发生了融合或变化,传统的信息系统就会无所适从。“双汇软件为双汇集团建立了庞大的销售体系,并成功实施。这种集制造和商业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在国内并不多见。这也是我们生存的优势。”刘小兵向记者透露了第一条“生存法则”。
做企业的“私人医生”
与其他传统企业相比,双汇集团集养殖业、饲料业、屠宰加工业、肉类加工业、化工包装、彩印、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于一体,既是集团化经营,又是独立核算;有工业厂家,有商业直营店,有代销形式的批发商,形成工商一体。如此复杂的产业结构,在生产经营中有其特殊的业务和管理特点,单纯购买和实施成型的erp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这就需要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的erp厂商来量身定制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
“就像做私人医生一样,既能帮助企业看病,对症下药,又能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历史,在效率和节约资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小兵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双汇软件之所以能提供个人服务,靠的是技术实力:采用面向对象的组件软件开发技术,使得在原型产品上进行定制修改成为可能,同时实现和补充改进;二是提供终身、全方位的服务,包括专业的管理咨询和企业诊断,为企业制定高效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通过各种手段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
以双汇集团项目为例,个人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原集团信息中心的员工真正参与到erp项目中,与软件公司人员一起进行实施工作。在此期间,他们接受了软件公司在产品技术和管理理念方面的系统培训。虽然他们没有参与产品开发,但他们的业务水平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这种“捆绑实施”的方式调动了信息中心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原信息中心的员工最了解企业的需求和人际关系,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周到的贴身服务,他们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阻力,真正做到了难度小,力度大。
如今,双汇软件的贴身服务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据悉,知名的德龙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德农农资超市与双汇软件公司正式签署协议,为其连锁超市定制信息化服务方案。对于刚刚“走出去”的双汇软件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