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乳品企业管理中的诚信缺失

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商业欺诈频发,企业偷税漏税,发布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认识存在偏差和困惑,公司治理不完善,失信成本低;文章提出了建设全新的社会和企业信用文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失信成本、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政府行为等对策。

一,中国企业诚信缺失造成的危害

(一)诚信缺失影响企业信用发展,增加交易成本。由于企业间诚信缺失,正常的信用观念被破坏,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大大削弱,企业间赊销、预付款等交易难以正常进行。目前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更多的是现金交易,互不授信;有些企业甚至采用易货交易,严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信用的缺失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投资风险,增加了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活动更加谨慎和萎缩。

(二)诚信缺失会使企业品牌建设更加困难。品牌是企业的“名片”,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质量和信誉。企业品牌建设应以诚信为基础,否则品牌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优秀的品牌是由良好的信用记录堆积而成的,比如海尔、同仁堂。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诚信的较量。同时,知名品牌一旦失信于消费者,就会被市场无情抛弃。在这次毒奶粉事件中,三鹿品牌已经被市场无情抛弃,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品牌受到严重打击,股价“腰斩”,损失惨重。

(三)企业诚信的缺失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第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走出短缺经济时代,市场也进入买方市场阶段。要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扩大内需是必然的政策选择。但由于企业诚信缺失,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防不胜防,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时缺乏安全感,消费欲望受到抑制。导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内需不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经济未能健康持续发展。第二,多年来,国家的医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教育体制的改革等。,由于缺乏信用体系的支持,政策的实施难度加大,实施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四)企业诚信的缺失有损于中国的商品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一些企业以次充好,甚至向国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损害了外国消费者的利益,玷污了中国企业的声誉,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形象。

(五)企业诚信缺失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滑坡。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企业诚信的缺失给整个社会树立了一个“坏孩子”的榜样。如果不能有效根除这种行为,失信行为必然会突破企业的边界,蔓延到社会,从而导致社会道德滑坡,危害社会稳定。

二,中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挑战传统道德,人们的认识存在偏差和困惑。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诚信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人们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和混乱,主要表现为:一是把企业仅仅视为一个经济实体,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谁知道,企业一旦成为纯粹的“经济动物”,就可能成为“社会公害”,“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第二,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忽略了它也是道德经济和信用经济。事实上,法律制度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寻求更高级的实现形式,道德自律成为法律秩序的最高形式。第三,传统诚信文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诚信文化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其局限性表现在:诚信虽然有目的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一种手段,算术上存在差异。比如给君主的第一封信是忠诚;第二次信任父亲,是孝顺;重新相信丈夫、妻子、兄弟、姐妹、亲戚和朋友是正义的;陌生人该遵循什么规则,涉及较少,几乎是空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企业形成了自己的降信标准,即对特殊客户诚信多,对普通客户诚信少;特殊时期诚信多,一般时期诚信少。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落后。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形成的内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体现了企业的形象,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企业文化的建设依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股独大”、内部控制问题严重、内部治理机制薄弱、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目标模式选择模糊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诚信文化建设,进而影响企业诚信机制的有效运行。

(3)未有效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和企业信用档案。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和相应的企业信用档案。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仅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开展。但是各地的信用评价只在本地有效,在其他地区无效。此外,我国信用评估也存在整体水平低、市场规模小、信息不完全、评估机构无序竞争等问题。

(D)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劣币驱逐良币”。企业诚信是社会公德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如果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社会道德水准下降,那么企业的诚信必然下降。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管理者素质低下、执法人员行贿受贿、财务人员营私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地方政府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也采取消极态度,任其发展。这些不诚信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出现诚信企业被不诚信企业排挤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5)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企业失信成本低。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之所以不讲诚信,与失信成本低密切相关。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且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企业经营者可能会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失信行为就会大量发生。另一方面,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时,企业经营者会尽力避免失信,从而促进诚信环境的改善。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失信行为的制裁和惩罚力度有限,客观上纵容了企业的失信行为。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只是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对诚信守法进行了规范。相关法律适应性差,无法控制多变的信用问题,为企业失信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的惩罚力度不够,以补偿性罚款为主,所以企业失信仍然有利可图。三是相关部门执法不力,部分地方政府有意偏袒本地企业,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危害全社会。

三,控制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社会诚信文化。在构建我国新型诚信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继续大力宣传和弘扬我国传统诚信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比如,诚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力提高国民的诚信素质和意识。同时,要摒弃传统诚信文化中不合理的部分,如诚信的差异性,构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社会诚信文化。第二,以更宽广的胸怀吸收西方诚信文化的先进内容。信仰是一种文化的核心要素,一个人是否诚实直接取决于他的信仰。第三,重视和宣传企业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企业既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也是社会道德的载体,在我国创建新型社会诚信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企业诚信文化。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完善。第一,考虑到中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传统文化盛行,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所要求的外部市场条件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因此目标模式的选择应倾向于以日本和德国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由于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公司的最大债权人,应允许其持有客户企业的股份,并建立主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第二,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第三,完善市场体系,为建立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创造条件。第四,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打造企业诚信文化,首先企业的主要经营者要以身作则,确定坚定的诚信理念,并身体力行。其次,要加强对普通员工的诚信教育和管理。再次,企业要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诚信文化,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树立良好的信誉。

(3)加强法规建设,提高企业失信成本。首先,要完善信用立法。比如,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高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和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和个人的各种信用行为。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明确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背信到什么程度?会给予什么形式和程度的制裁?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失信风险成本,倒逼企业诚信守法。其次,要修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失信惩罚措施,变补偿性惩罚为惩罚性惩罚。新的法律法规要加大惩罚力度,让失信者不仅无利可图,还会倾家荡产,甚至血本无归。第三,管理和整顿我国的司法和执法队伍,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信用的实现。

(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健全包括信用评级、信用状况征集和提供、信用监管等内容,覆盖社会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的社会信用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企业的信用程度和信用等级等信息,供社会各界查询。企业信用档案将倒逼企业接受社会监督,自觉坚持诚信经营。

(五)规范政府行为,树立政府诚信形象。规范政府行为可以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帮助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首先,政府要带头守信,言行一致,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其次,要处理好立法、行政、司法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加强立法、行政和司法的相互制衡,使大众传媒成为独立的舆论监督工具,监督政府工作。第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高级领导机关转变为向社会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