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第三方物流获得高分

物流的短板已经成为医药商业配送业务发展的桎梏。

随着中国医药商业逐渐向开放型经济转型,过去小范围内的药品分销模式已不多见。在江苏、湖北、山东等省份,很多医药商业公司往往借助社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网络,将大量药品发往全国各地。笔者认为,这种药品批量进出口、异地调配的医药商业销售模式,未来在国内市场将会大行其道。

然而,随着医药商业配送业务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反过来制约了医药配送业务的发展。众所周知,医药物流不仅具有普通货物的流通特征,而且由于药品仓储的特殊性,对物流环节有着特殊的要求。此外,医药配送的特点是高价值药品的异地批量配送,货物的高价值也对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能力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整体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医药商业配送业务的发展需求。

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我国专业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2004年才开始运作,医药物流企业资质认证2006年才在华东部分发达省份开始。由于起步较晚,国内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商能够覆盖全国。所以绝大多数医药商业公司的货物调配和销售只能由那些社会上流行的主要满足普通货物流通的货运公司来实现。但由于行业特点不同,普通货运公司很难满足药企的需求,服务质量亟待提升。比如医药商业调配的药品,往往是双方价格差异明显的产品,所以调配的时效性很高。但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药品的平均时间为3~5天;而能实现药品两天内全国流通(新疆、内蒙古、甘肃、黑龙江、西藏等偏远省区除外)的物流公司运输价格却高得令人望而却步。此外,对于需要冷藏的药品,如果要配送到县级市场,社会化物流公司一般很难实现药品的全程低温配送。可见,社会上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医药业务的物流服务水平与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难以解决货款回收的问题

医疗转单中大部分单笔转单业务的价值都很高,尤其是跨省转单,有的单笔交易甚至超过百万元。这种大额交易通常是货到付款,但仍有一些几万元以下的转账业务是货到付款。这些款项的回收是商业公司转让业务中的一大难题。

一般来说,医药商业公司不会轻易让社会第三方物流公司收款。这是因为我国公路物流配送行业货款“蒸发”现象较为严重:今年年初,宁夏银川市东环批发市场“诚信货运部”老板卷走市场数十家商户37万余元货款;无独有偶,在山东省,总部位于临沂的国威物流公司,在拿走客户数百万元货款后,人去楼空。

这类案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设立货运公司的门槛太低,约束不足。据悉,一般情况下,只要货运部申请人申报的名称与市场上现有的货运部不重复,就可以通过审批,对申请人的资金、自有车辆等能够证明其实力的硬件标准要求不高。所以一旦货运部门或者所谓的货运公司本身出现经济风险,委托商家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商业企业自然不敢轻易将“回款”业务交给物流企业,进而制约了调配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在规范中发展

应该说,医药业务的拓展需要第三方物流的支持;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拓展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因此,要解决社会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医疗商业配送需求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政策来规范市场。比如,适当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注册门槛,提高企业失信成本,引导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物流行业协会可以在本行业实行专项服务准入制度和代收货款准入制度,规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信用水平的物流企业才能进入医药行业,开展代收货款业务。需要强调的是,行业协会要收取部分事故保证金和诚信保证金。

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探索和推进专业医药物流企业的准入制度,鼓励优秀的物流公司和医药商业公司取得专业医药物流资质,实现不同行业法规的对接。

作为医药商业公司,也需要加强规范经营的意识。笔者看到很多医药商业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都是个体货代或者个体商户的货运部,双方甚至都没有签订过货运合同,只靠运输主管和对方公司的私人交情来开展业务。这样一旦发生事故,基本没有索赔的可能。所以医药商业公司也要注意规范操作,选择靠谱的物流企业,尽量降低市场风险,才有可能在调拨代销业务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