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在四风中的整改措施
一、保险风险
保险公司粗放经营引发的风险。比如财产险核保,只重视保费收入,而忽视核保质量,没有对标的物进行充分的分析、预测、评估和论证,导致风险;在寿险营销中,对被保险人缺乏必要的调查和了解,简化必要的程序,导致被保险人的情况失真,一旦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就容易形成风险。
第二,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管理不善、内控机制不严或缺乏必要的控制和监督机制所导致的风险。例如在理赔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索赔管理规定和相关程序。或者由于审核不严,盲目暗缴、随意赔付导致隐性赔付率过高,导致保险公司资产流失甚至入不敷出,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第三,投资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保险的金融性质决定了保险企业具有运用保险资金、投资和向资产业务转化的职能。保险资金运用也成为保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主要内容。如何安全、合理、充分、有效地运用保险资金,是增强保险企业后劲的问题。在中国保险业务的早期,保险资金的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贷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贷管理机制,形成了相当大的风险,很多贷款至今无法收回。虽然保险公司在融资方面有新花样,比如参与证券投资,但这样的投资风险可想而知。
第四,道德风险
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的主观心理行为和道德观念被扭曲,产生道德风险。反映在保险公司,近年来出现了多起骗保、骗赔案件,自行编造保险事故案例,投保后故意疏于防范各类事故。保险代理过程中的恶意代理和合谋;内部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内外勾结等等。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道德风险,往往会给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很大的损失。
风险管理,严把核保“入口”,核保前通过风险评估。对该业务的承保对象、承保条件、承保责任和经济效益作出承保限额预测,并注明“持有告别协议,加强对风面的控制。”
(二)是加强对索赔的监控和管理,严格控制索赔。在理赔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理赔原则,该赔的一定要赔好,不该赔的不能乱赔。要建立专人处理赌博、大案集体审查、逐级审批的制度。对于所有的理赔档案,要采取地毯式的方式,严格审核把关,实行工作责任错误追究制度。在定损或潘制的赔偿案件制作时,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根据责任大小进行处罚。
(3)建立风险信息系统。加强对保险标的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对一些重点保险单位,建立防灾风险防范档案,建立系统风险报告给Alo,并根据历年各类灾害发生的时间、区域、频率、赔付情况做出量化指标,制定“防灾计划”和“防灾风险图”,高度强化防灾服务,对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措施,降低出险率。应形成保险公司、社会部门、投保人“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走出一条保险防灾社会化的新路子,运用防灾检查、事故隐患跟踪整改、事故分析、信息反馈、防灾宣传实践等科学管理手段,变被动赔偿为主动预防,有效实施风险管理。
(四)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效益。必须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坚持财务收支两条线,实行集约化管理。要加强资金管理,禁止违规使用资金,禁止对外捐赠或担保,不搞高息吸储或变相投资带溢价贷款。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控制和监督的作用,消除资金使用中的各种漏洞,确保保险公司资产结构日趋合理,资金运营效果良好。
第四,重视审计。全面实施业务跟踪监管。审计检查是保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规范经营、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加强风险控制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把审计检查与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人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工作控制在萌芽状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正确、认真对待,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纠正和改进,必要时辅以有效的人员管理手段。审计监督要与“三防一保”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保险公司财产和资金安全。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