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区地理环境
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9.6亿元,分别增长5%、12%和654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5亿元,增长6.2%;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10927元,增长23.7%;农村人均纯收入4502元,增长3.2%。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21.90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1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1.96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87.06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3.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9%,金融增长3.0%,房地产增长6.2%,其他服务业增长3.9%。三次产业比例为2.9: 80.4: 16.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3938元,同比增长13.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8%,居住价格上涨8.0%,服务价格上涨4.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07人,帮助19506人就业,其中农民工6120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3002人,市、省3544人,下岗职工1507人,就业困难人员65438人,高校毕业生168人。建立五个转移就业接收基地;培训各类人员24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1%。为提高农业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佛山市高明区优先扶持和培育具有开发价值和区域市场潜力的名、优、特、稀、新农产品,着力打造佛山市高明区农业“名牌”。2001,高明区全部创建4个农业品牌:葛根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更楼鸿基农场的龙眼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华南)绿色产品证书。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生产的“高绿色牌”大米被认定为佛山市第一个优质大米品牌。莲花镇何复生态农业示范园荣获“中国(华南)绿色食品奖”。
2002年,高明区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明进一步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粮食种植面积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达到1?1.3。高明区按照“一镇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蔬菜、花卉等高价值作物种植,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葛根等6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农业综合开发有新突破,是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最大的县(区)之一。
2002年,高明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653.48万元,比1,986,5438+0增长5.8倍(绝对值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不变为1.990,下同),年均增长1.1%。其中种植业521.57万元,林业1.926万元,畜牧业51.1万元,渔业5995400元,分别比1年增长1.85倍。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981年为76.9%,2002年下降到32%;渔业和畜牧业产值比重分别由3.4%和16.2%提高到40%和26.7%。2002年水稻、红薯、花生平均亩产分别为356公斤、1120公斤、188公斤,比142公斤、575公斤、99公斤分别增加了1981。蔬菜总产量24.9万吨,比1981增长19.7倍。水果65,438+0.4万吨,比65,438+0,986,5438+0增长44.6倍。2002年生猪饲养量52.3万头,生猪出栏量33.76万头,分别比1.6倍和1.981.3倍。“三鸟”数量2389万只,增长26倍,年均增长26.3%;水产品48411吨,增长25倍,年均增长5.9%。农产品商品率1985年为60.5%,2002年为86.3%,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农村经济总收入1354265438+万元,比1981增长208.6倍,年均增长28.98%。农民人均纯收入4502元,比1,981增长了1.9倍。
2010佛山市高明区成功举办首届“绿博会”,全面启动崇步农业园休闲观光项目。项英生态园、唐火村等农家乐景区发展良好,明福路生态农业旅游走廊逐步形成,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加快。
2011,农业总产值30.63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种植业产值8.89亿元,同比下降0.9%;林业产值0.56亿元,同比增长141%;畜牧业产值654.38+0.267亿元,同比增长654.38+0.9%;渔业产值7.07亿元,同比增长4.4%,农业服务业1.4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54.38+07.7万亩;粮食总产量5.44万吨,同比增长1.6%;全年肉类总产量5万吨,增长1.0%。其中,猪肉产量2.78万吨,增长3.3%;禽肉产量2.29万吨,增长2.2%。全年水产品产量5.58万吨,增长0.9%。高明县恢复建制以来,工业经济突飞猛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1982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6.3:24.9:18.8,2002年调整为15.1:53.9:31.0,实现了从第一产业(1.0)的转变。
2002年,高明区积极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努力把高明建设成为广佛经济圈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沧江工业园东西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广佛经济圈集加工、研发、环保于一体的制造业基地。沧江工业园分为东、西两个园区,东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总体规划58平方公里。以招大企业、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项目为产业发展导向,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带动智慧产业发展的支柱园区。中国知名企业佛山海天调味品有限公司签约入园。沧江工业园西园总体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横跨合水、更楼、新围三镇。坚持集约发展的方针,建设高明第二大制造基地。2002年工业总产值6543.8+055.76亿元?增长12.3%;工业增加值351.6亿元,增长1.9%。
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98.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240.47亿元,增长265.438+0.9%。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2.26亿元,增长19.2%;集体企业15.11亿元,增长32.1%;股份制企业11554438+0亿元,增长2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856.39亿元,增长65.438+00.4%。私营企业占11365438+2500万元,增长27.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881.90亿元,增长1.3%;重工业135857亿元,增长27.7%。轻重工业比例为1: 1.54。“七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0.3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2%。其中,“三新”产业(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654.38+074.06亿元,同比增长654.38+08.8%;光电设备通信业实现产值654.38+077.62亿元,同比增长654.38+09.5%;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产值271.61亿元,同比增长16.9%;食品饮料业实现产值654.38+028.5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8.4%;金属材料加工业实现产值5665438+8200万元,同比增长20.6%;石化塑料行业实现产值511.11亿元,同比增长25.3%;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543.8+095.56亿元,同比增长38.3%。(注:“三新”产业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
沧江工业园
佛山市高明区沧江工业园,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2003年7月正式挂牌,分为东、西两个园区。工业园区定位为光污染、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规划有生物科技园、食品加工园、出口加工园、新材料产业园、科教园等多个功能区。东源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涂料及特种化学品、光电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六大产业;西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高明区沧江工业园被列为佛山十大重点工业园之一。2003年4月,东源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第37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03年6月5438+10月被科技部火炬计划中心授予“火炬计划实施15周年先进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业园区。2002年,高明制定了进一步鼓励外商和民营企业投资的优惠措施,成立了高明投资服务中心。这一系列改善投资软环境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招商引资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2002年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35个,合同投资总额23.26亿元,到位资金981亿元。其中引进工业项目108个,合同投资18.82亿元,到位资金7.97亿元。其中,阳煤的新凯时电脑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4亿元,设计年产40万台电脑,将填补智能IT行业的空白。
佛山市高明区通过创新招商模式,定点招商、推介招商、中介招商,特别是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招商。相关统计显示,2010至20110两年间,高明区共引进项目99个,合同投资额240.8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三新”产业占合同投资总额的28.38%。在这些引进项目中,土地方舟、大唐国际、德国Nano、德龙生物科技、佛兆郭萱、健博通电信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他们的入驻加速了智能新兴产业的形成。随着投资项目质量的提高,高明的投资强度不断上升。数据显示,高明的投资强度从2010的每亩264万余元提高到每亩346万余元,创历史新高。2010年底,高明区“土地方舟”新能源汽车(佛山)项目和“绿色崛起”百亿项目签约。“大地方舟”新能源汽车、中兴软创科技园、德国纳米新能源电池、大唐国际热电冷联产在佛山市高明区启动。总投资达到6543.8+055.36亿元。高明县恢复建制后,对外贸易稳步增长。1981年,高明县出口总额分别为91900美元、1990美元、1995美元、222356200美元,2002年增加到32603美元,2002年为62603万美元。1981年,进口商品总值33.2万美元。2002年进口货物总值为18240万美元,比1981年增长548.40倍,年均增长35.04%。
2001年,三水外经贸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品牌驱动、生态规划、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在外贸出口下滑的被动局面下克服困难,保持了三水外经贸的稳步发展。全市出口总值6543.8+064亿美元,下降654.38+04.5%,其中外资企业出口6543.8+002亿美元,增长3%。外贸出口665438美元+0.77万美元,下降3%。全市进口总值1.74亿美元,下降7.59%,其中外资企业进口1.1亿美元,下降22.8%;外贸进口6445万美元,增长3914%。全年新批准利用外资合同22份,与上年持平;实际利用外资9520万美元,增长6.03%。
2011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8543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出口总额654.38美元+0.539亿美元,增长654.38+09.0%;进口总值为3654.38亿美元,下降22.4%。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为6543.8美元+2.2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36亿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个,比上年增长28.6%;全年合同利用外资654.38+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4.3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4.38+0.7%和654.38+0.1%。2002年,高明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达到本级2.55亿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9.2%。金融秩序良好,各项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200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438+0.8%;金融业各项贷款余额51.38亿元,下降2.5%。
2011年,财政总收入(含海关征收的增值税)65.87亿元,增长25.8%;地方财政收入341.4亿元,增长28.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4亿元,增长20.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9.36亿元,比年初增长2.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716亿元,比年初增长6.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543.8+045.86亿元,比年初增长9.4%。2002年,高明消费品市场保持均衡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43.8+0.70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城乡集市商品丰富,成交额稳步增长。城乡集市年成交额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2010流通行业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下大力气采取抓内联外联、改善管理、积极拓展区域市场等措施,商品销售保持良好势头。万隆、沃尔玛等超市品牌的引入,使高明区的零售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乡市场繁荣,供应充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76亿元,同比增长25.0%。从地域上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1.63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1.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21.3亿元。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1.1.2亿元,同比增长26.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4.38+0.264亿元,同比增长654.38+08.3%。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5.4%,居住价格上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