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为AirPods代工,歌尔股份怎么变成“小立讯”了?

在消费电子界,Luxshare的地位就像白酒界的茅台,充满传奇和财富——

富士康“打工妹”逆袭;凭借为苹果代工的AirPods,三年营收增长1.74%,市值突破4000亿人民币,超越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得到了苹果CEO库克的称赞。......

在距离昆山一千公里外的山东潍坊,另一家苹果供应链企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也通过为AirPods代工实现了快速增长。其股价从2018年底6元的低位涨到现在的44元,市值约1400亿,被称为“小立讯”。

但回顾两家公司的发展历史,在声学领域,歌尔是先行者,也是被Luxshare赶超的行业龙头。

2017之前,歌尔和Luxshare的发展处于“近似平行”的状态。

歌尔股份成立于与Luxshare相似的一年。

上世纪90年代,主营微型麦克风的潍坊无线电八厂倒闭。车间技术员之一蒋斌利用原有技术创办了一家小型私营企业,主要产品仍然是麦克风。2001,公司更名为歌尔声学。

与此同时,在1997,从富士康打工妹做到班主任的王来春也离开了富士康,和哥哥王来生一起办厂。他最初的业务是电视后壳,电线插线板等等。2002年左右,富士康的订单激增,它开始将PC转换器的订单交给Luxshare。

更名为歌尔声学后,歌尔的业务扩展到制造和销售MEMS传感器模块、微型扬声器、麦克风、天线、接收器模块和其他声学元件。其客户覆盖了三星、索尼、谷歌、微软、思科等全球顶级制造商,并逐渐成长为声学行业的全球领导者。2008年上市,营业收入1,01.2亿元,净利润65448。

在此期间,Luxshare在接到富士康订单后,也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OEM产品逐渐从单一的PC转换器扩展到笔记本和消费电子线缆。

Luxshare比歌尔晚两年上市2010。上市当年营业收入与歌尔相差无几,分别为10.11亿,净利润为1.1.6亿。

两者切入苹果供应链的时间也差不多。

2010歌尔股份切入苹果产业链,为苹果供应声学元件和有线耳机。

比歌尔晚一年,Luxshare通过2011收购昆山联涛进入苹果供应链,成为苹果连接线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此后陆续获得iPad内线、MacBook电源线、AppleWacth无线充电/表带、MacBookType-C、iPhone适配器等苹果订单。

得益于苹果手机出货量的不断提升,从上市到2017这几年,两者都实现了高速增长。歌尔从上市时的654380亿元增至2017年的255亿元,李勋增至228亿元。

转折点也出现在2017。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个关键的卡位,导致了两家公司此后不同的成长速度和业务高度。

2016年,AirPods随iPhone7上市。起初,苹果公司选择的供应商是台湾公司英业达。但英业达并没有意识到小小的AirPods会有1000亿的市场规模,反应迟钝。

在这两个间隙之间,戈尔并没有敏锐地意识到机会。2065438+2007年7月,Luxshare获得苹果AirPods代工资格,以近100%的良品率获得苹果青睐,逐渐成为AirPods的主要供应商,占代工份额的60%。

反应过来的歌尔,2018进入AirPods供应链,最终成为AirPods的二代厂,占OEM份额的30%,相差两倍。

作为对大客户依赖度高的代工厂,关键时间节点的卡位决定了代工厂的成长天花板乃至生死。正是这种“快与慢”的关键地位,奠定了Luxshare和Goer不同的增长速度和行业地位。

2017以来,AirPods销量大增,推动TWS(真无线立体声)耳机产业链成为未来几年增长良好的赛道之一。Counterpoint数据显示,TWS 2019年和2020年全球出货量将分别达到1亿和1.5亿,市场规模分别近75亿美元和11亿美元。

其中,以2019为例,AirPods以全球TWS市场50%的份额和71%的营收,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乘着行业的东风,歌尔和Luxshare都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但增长的背后,两者的差距也很明显。

从营收和净利润来看,2017年,歌尔和Luxshare的营业收入处于同一水平,分别为255亿元和228亿元。净利润方面,歌尔的21.4亿元高于李勋的1.7.5亿元。

差距在2018开始拉大。2018年,歌尔营业收入237亿元,同比下降7.14%。净利润8.68亿元,同比下降59.42%;这一年,Luxshare营业收入增长57.06%至358亿元,净利润增长665,438+0.05%至27亿元。

在经历了2018的转型阵痛后,2019歌尔营收增至351亿元,净利润1307亿元,同比增长50.59%。Luxshare进一步拉大差距,营业收入增至625亿元,净利润471.4亿元,同比增长7.31.3%。

两家公司最新的可比财报是2020年上半年。歌尔营业收入654.38+05.5亿元,同比增长654.38+04.71%,李勋364.52亿元,同比增长70.05438+0%。相比之下,三年时间,两者不是一个量级。

毛利率反映了公司的溢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毛利率方面,歌尔和李勋也处于不同的水平。

2017年至2019年,歌尔毛利率分别为14.73%、12.61%和12.66%,Luxshare毛利率分别为19.46%和2666%。它们之间的平均差异约为8%

除了2017关键卡位的慢和快,歌尔和李勋的R&D投资金额也可能是两人差距的原因之一。

财报显示,2016年,两家公司的R&D费用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歌尔股份都高于Luxshare,分别为1024亿元和9.32亿元。2065 438+07-2065 438+09三年间,力士股份的R&D费用逐渐超过歌尔股份一个数量级。

在此期间,歌尔的R&D费用分别为:654.38+0.232亿元、654.38+0.665.438+0.8亿元和654.38+0.807亿元,三年共投入R&D 46.57亿元;Luxshare的研发支出分别为654.38+0.542亿元、2565.438+0.5亿元和43.76亿元,三年合计84.33亿元;两者相差也近一倍。

同时,歌尔股份近三年R&D费用的资本化比例约为30%。相比之下,Luxshare的资本化比率保持为零,R&D的所有投资都已支出。

这一切最终都体现在市值的差异上。2017至今,歌尔市值从400亿增长到140亿左右,Luxshare市值从440亿增长到近4000亿。

TWS工业的快速增长在过去两年里给两家公司带来了爆炸性的增长。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两年内,TWS仍将是两家公司的短期增长立足点,但现有的差距无疑将是不可弥补的,甚至是不断扩大的。

在中长期增长方面,歌尔和李勋也选择了不同的布局。

在2018年报中,歌尔将主营业务从原来的电声器件和电子配件两大项,划分为精密元器件、智能声学机和智能硬件三大业务。基于VR/AR的智能硬件业务是歌尔选股的长期增长点。

歌尔股份是国内较早进入VR/AR领域的企业之一。

截至目前,歌尔已围绕VR/AR产品布局光学、声学、传感器、结构件等核心技术,可提供包括光学组件、头戴显示设备、VR/AR相关周边产品在内的设计、R&D、制造解决方案。

2019年,歌尔智能硬件业务营业收入为85.13亿元。

Luxshare选择切入赛道,是在通讯和汽车电子领域。

2018依托传统连接器优势,Luxshare在之前的布局中切入通讯和汽车电子领域。

李勋的通信互联网产品主要包括电子线束、连接器、电缆和结构件。2019年相关产品收入22.37亿元。汽车互联网产品主要包括汽车线束和连接器产品,2019年相关产品收入为23610亿元。两者合计金额约46亿元。

目前,在长期增长的业务中,歌尔的营业收入多于Luxshare。

在未来的市场规模中,根据IDC的估计,2019-2024期间全球AR/VR支出的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6.9%,到2024年将达到1369亿美元。

通信业务的背后是5G和新基础设施的大趋势,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在汽车电子领域,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预计到2022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214万亿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为9783亿元。

目前通信+汽车电子的市场规模大于AR/VR,但最终能否精准锁定下一个关键节点,能否保持和持续高端的精密制造能力、快速技术迭代能力、严格管理能力和大规模快速出货能力,才是哪个更好的基本面。

2017之前,歌尔股份和Luxshare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都是从单一组件开始,在差不多的时间,差不多的营收上市,同时进入苹果供应链。

但是在2017的关键卡位上只落后一步,在R&D投资上一点点的决心和勇气,在精密制造上一点点的精益求精,最后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商业中这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