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虚假收入证明有哪些风险?

以下是关于“公司虚假收入证明有哪些风险”,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锁定实用资讯专栏。

公司虚假收入证明有哪些风险?

案例解读:

1,国企,员工400多人。

2.公司很多员工买房买车都需要收入证明。

3.为了帮助员工,公司制定了虚假出具收入证明的规定。

4.规定:员工因自身原因要求公司虚假出具收入证明和社保证明,声明不主张任何合法权益。

5、内部规定出台后,一直没有出现问题。

目的:规避法律风险,合理出具收入证明,让员工买房买车。

案例分析:

一、员工收入证明的目的

1,买房,买车等。

这是最多的一个。很多人买房,申请购房贷款,银行要出具收入证明,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银行根据贷款额度,需要购房者有一定的收入。很多人买房,全家收入够还贷款,但是懒得去办手续,或者别人是个体户,就要求公司出具虚假的收入证明。

最近公司有几个人要求公司出具收入证明,都是买房,要求更高的价格。

2.申请信用卡

说到办理信用卡,很多银行在办理信用卡的时候会要求持卡人出具收入证明,信用卡经办人员会直接告诉你多开,这样额度就可以高一些,我会遇到一个直接告诉我开多少的人。

3.为了买得起房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标准有限、价格或租金有限的住房。

有的人为了买经济适用房或者租廉租房,要求公司出具收入低于实际工资的证明。

4.其他原因

有些人在交通事故或者其他伤害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误工费,要求公司给他们更高的收入证明,很多时候公司都会给。

有的人想离职发财,就编个理由买房什么的,让公司开收入证明。其实他们是想借此发财。

第二,公司给员工虚假的收入证明。

很多公司明明知道假收入证明有风险,还是给员工开具。首先,他们真的想帮助员工。毕竟是自己的员工,能帮就帮。二是相信员工的人品,觉得他们不会无力还贷或信用卡,也不会敲诈公司。

第三,公司虚假收入证明的风险

1,单位出具虚假收入证明涉嫌侵权责任。

正如我刚才分析的,员工为了申请信用卡或买房,虚假出具收入证明。

大部分时间单位虚报收入,证明实际上什么都没发生。央视东方时空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有2800多人参与调查。统计显示,真相只有33%,也就是三分之一。很多时候,银行明知员工的收入证明是假的,但还是办理了房贷或者信用卡。不出意外也没关系。出了问题,找开收入证明的单位就行了。

有哪些意外?

1)如果员工办理信用卡后恶性透支,然后不还款,人就消失了,公司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部分银行在与申请人签订信用卡合同或房屋贷款合同时,将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作为合同权利义务的组成部分。一旦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不真实,不仅员工(申请人)面临被银行起诉的风险,失信的单位也可能被银行以“利害关系人”为由追加为第三人,承担法律责任。

美国的次贷危机大家都知道吧?是房贷造成的。今年上半年,限购政策导致房价下跌。上个月很多人买的房子,下个月每平米便宜了1000元,引起很多人抗议。如果房子跌得太多,许多投机者会放弃抵押贷款,让银行收回。在这个过程中,房贷无法收回,银行因此向单位寻求连带法律责任。

总结:如果单位向银行提交虚假的收入证明,银行根据这些收入证明为申请人发放信用卡或审批按揭贷款,单位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因为单位在主观上是明知故犯、故意为之,不排除单位与员工“恶意合谋”,构成侵权。银行可以通过侵权诉讼追究该单位的民事责任。

2.获得公司贷款的机会有限。

本行《内部合规操作手册》规定,对出具虚假收入证明并经查证属实的公司的证明,本行不予受理。如果公司进入银行的“黑名单”,将对公司未来的项目贷款和融资产生不利影响。

没有一家公司在经营的时候不申请贷款的,因为一个虚假的收入证明导致银行有污点,得不偿失。

3.行政处罚

2011,中国农业银行宁夏分行员工马XX,突破重重考核,成功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银川市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第五批)公示名单》上。结果有人举报他没有资格却成功申请到了经适房,于是取消了马购买经适房的资格,5年内不得再次购买。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受到了通报批评和绩效处罚。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并没有因为虚假出具证明而受到处罚。因为目前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但是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如天津市、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规定,对极少数出具虚假收入证明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进行定向销售的申请人,责令其按照市场价格补足购房差价,并对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虽然不伤筋动骨,不罚款,但对公司影响很大。在政府部门挂了号,以后就别想什么税收倾斜了。不仔细检查你就好了。

4.伪造诉讼证据,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老程在超市购物时摔倒,导致右髋骨骨折。他花了8000多元医药费,卧床3个月。因为医保,除了报销,老程向法院主张超市赔偿他800多元医药费和3万元护理误工费。为获得更多赔偿,老程起诉至法院,称其卧床休息的三个月期间,由儿子照顾,每月收入654.38+0万元,并提交了儿子公司出具的误工费收入证明。超市不承认这份误工费收入证明。经调查核实,老程儿子的收入只有2200元左右。由于这份误工收入证明是案件的主要证据,直接影响了案件的审理,法院最终对直接责任人进行了处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阻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或者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上述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处以罚款或者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劳资纠纷

这是最常见的。很多时候,公司好心给员工开收入证明买房,办信用卡。结果员工敲诈公司,要欠薪或者交社保。下面是一个源网络的例子:

不久前大学毕业的小林一纸诉状将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确认与该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并赔偿社保损失。小林提交的最重要的证据是之前公司出具的收入证明。庭审中,公司否认与小林存在劳动关系。当初小林让公司开收入证明让他通过熟人申请信用卡。公司相关负责人因为面子给小林开了收入证明,但证明只是给小林办理贷款手续。

在劳动关系的标准中,用人单位给劳动者出具的收入证明是重要的参考凭证。本案中,由于公司出具的收入证明明确记载了小林是公司员工,公司在认可证明真实性的基础上提出不能以此为借口认定存在劳动关系。如果没有有效的证据支持这个借口,那么收入证明的证据效力就很难被否定,从而导致败诉的风险。

第四,如果规避风险?

很多时候,人会好心办坏事,以为是举手之劳的事,会顺手给个证明。员工也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不给证就故意折腾他,导致员工和公司矛盾重重。

很多时候部门经理之类的会逼着人力资源部门给员工开假的收入证明,有时候老板自己也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在第一次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的时候告诉老板事情的严重性,让老板明白出具虚假收入证明不是一件小事,然后在老板同意的情况下给大家做一次法律知识的讲座,让大家明白事情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