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建造第三个科考站。中国付出巨大人力物力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何在?
答:由于南极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和各国的重大利益,对南极利益的争夺十分激烈。国际南极考察科学委员会主席诺克斯教授说,“我们正在接近一种经济利益,然后政治利益主导了南极洲的所有活动。”据悉,从科研价值和极地话语权来看,南极* * *有四个争夺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在前三个地点,美国、法国和前苏联都在那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现在只有一个高点,就是DomeA“空白”。由于DomeA的特殊意义,一些国家已经计划参观DomeA。
南极冰盖昆仑考察基本沿用了15南极考察的冰盖考察路线,其核心任务是为我国第三个考察站的建设做前期准备,通过考察建立从中山站到DomeA冰川学剖面完整的气候环境监测体系,全面完成我国在国际穿越南极计划中承担的中山站到DomeA剖面的考察任务。南极冰盖昆仑考察队还将了解极地高海拔地区人员生存的相关条件,为冰穹a建站后的越冬考察做准备。
向极地科研强国迈进。
1984年至1990年,中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获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赢得了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合法权益。
从1991到1995,实施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八个五年计划”,初步实现了从建站到科学考察的转变。
1996-2000年,实施了以“南极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与响应”为主要科研目标的九五计划。
2000年至2005年,形成了“一船”(雪龙极地科考船)、“三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一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的业务支撑体系和科考平台,组织了两次北极科考和五次南极内陆冰盖科考,成功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关注。
目前,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正在实施,考察船“雪龙”号大修顺利完成,长城站和中山站改造将于今年拉开帷幕,这些都将极大提升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快速提升中国极地科学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