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担保公司出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政府成立了工信部和公检法部门的联合处置小组,处理近期担保公司频发的倒闭事件。河南这件事传得很广。我在河南的两个同事卷入其中,本金很少被追回。据测算,仅河南省通过担保公司融资的金额就达6543.8+0000亿元,按每户654.38+0000万元计算,影响6543.8+0000万个家庭。河南某担保公司出事,似乎是必然的。之前去河南出差,电梯、公交车站、公交车身、大街小巷都是担保公司的广告,要么是高收益理财,要么是快速放贷。当地人并不惊讶,无论民众还是政府官员,甚至金融系统的人都不以为然。你问“这算不算非法集资?”?专业人士说这取决于他们,但实际上没人在乎。近期担保公司事件反映出以下问题:一是担保行业混乱。中国担保行业的发展由来已久,目前仍处于混乱状态。担保公司政出多门,有商务部门,也有工信部,中央层面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直到去年银监会牵头多个部委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但各省市在具体执行上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有几家所谓的担保公司。一类是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要按照上述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第二类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如履约担保、商业担保等。第三种是注册名称中带有担保二字的公司,实际上不属于担保公司的范畴。但以担保为名,吸收存款,放贷。由于缺乏明确的行业定位和主导业务,担保行业发展差异很大。在银企合作方面,担保公司处于绝对弱势地位,行业平均担保放大倍数只有两倍。真正依靠融资担保业务,担保公司永远无法盈利。二是基层投融资渠道不足。担保公司能够打着集合理财的旗号,一边放高息贷款,一边收人积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金融的微观循环不畅,一方面是对小微经济体的信贷太少。另一方面,在高通胀的情况下,央行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导致人们寻找其他投资方式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无论是监管过严还是其他原因,正规金融环境下供需无法有效对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体外循环,实际上是一个二元市场。第三,地方金融监管薄弱。经过近10年的改革,我国形成了中央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但地方金融监管严重滞后。事实上,地方金融事权(如担保公司、小贷管理公司、投融资平台、农信社的管理)已经大大增加,但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建成,金融办、金融局的设立和管理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没发生就放过。四是非法集资缺乏日常管理。从目前看到的案例和规定来看,国家司法和行政管理中对非法集资的界定和管理都比较薄弱。往往资金数额很大,老板跑路或者发生群体性事件,公安司法介入是违法的。事发前,缺乏提醒和管理。从事非法集资的人,多是商界名人,甚至政界朋友,有一定影响力。集资活动在当地往往是透明的,甚至是高调的,并不难发现。但事实是,许多地方官员和金融机构不仅没有采取预防措施,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担保公司的问题存在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是目前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收紧,才凸显出来。担保公司的问题核心是全国基层金融结构失衡,就像影子银行和上市公司放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