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投资在中国的实践

总结

中国的中外直接投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很少有跨国并购。继续采用“绿地投资”的形式,但外商独资和外资参股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进行海外经营时,主要采用“绿地投资”(新建)的方式,占48%;战略联盟模式39%,收购兼并13%。对外投资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投资的技术多为适应性技术或标准化技术,对技术的严格保密要求相对较低。

在“绿地投资”的策略上,不同的企业会因为自身的条件和基础而千差万别。针对内部企业间信息不畅造成资源浪费,资金和资产流动性差,增加运营成本,使资源的不可携带性和不可再生性导致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下降的矛盾。

一些中国企业集团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走出去”投资绿地的重要前提是练好管理的内功。这些内部技能包括:

准确认识自己和对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需求规模和水平存在相对差异,企业的优势只是相对于不同的市场和竞争对手而言的。因此,打算“走出去”投资绿地的企业,首先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活动,确认自己是否具有相对于本土企业的特殊优势,如核心资产、规模经济、内部化、组织管理等。,然后才能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当这些优势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跨国经营和当地区位优势的结合,企业会迅速积累和发展这些优势,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

加快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成功的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因为只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才能保证资金得到最恰当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和技术的优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在管理方法和思维方式上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海外公司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上。同时,由于干部轮岗制度不利于鼓励有业务技能的人发挥专长,也不利于培养和发展长期私人关系的价值,因此需要通过加快智力资源资本化来建立长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企业,可以鼓励经营者和职工采取资产(不动产、存款和股份等。)作为抵押并以自然人身份持股,且允许私人持股比例超过50%,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在外派人员的收入分配机制方面,要将经营业绩与收入紧密结合,大胆采用经营者年薪制,与所在国(地区)的分配模式对接,资金风险承包,股票期货和期权激励等等,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派往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应制定高标准的地区津贴,以鼓励员工在困难地区开拓市场。

因地制宜创造新技术

我国从事海外绿地投资的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较弱,极大地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一些成熟技术对于发达国家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也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创造高新技术外,还应使其技术知识本土化,将现有的成熟技术与当地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新的适用技术,使其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采用灵活创新的组织结构

由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和互联网的建立,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网络化趋势逐渐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母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矩阵式企业结构。同时,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也结成了稳固的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企业在海外绿地投资活动过程中,应借鉴跨国公司在组织管理模式上的成熟经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努力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