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托的选择,投资组合如何分散风险?

今年以来,资产管理市场相当不平静。

从年初的头部点对点借贷平台,到260多家私募的跑路,再到信托产品的接连违约,上半年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未来一段时间属于经济增长的换挡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再加上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和资管新规的最后期限,这半年来,金融行业的风险集中释放和爆发。不仅是私募、点对点借贷,就连信托公司发行的主动管理产品、券商资管计划都被雷到违约,让人措手不及。

接二连三的风波和违约,极大地教育了市场和投资者,也让投资者在面对各种资管产品时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和焦虑。投资者终于知道,以前闭眼买理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投资者要面对一个从未遇到过的新环境、新局面。

鉴于笔者一直专注于信托领域的研究,今天的主体是信托产品的风险类型和判断标准?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支柱之一,信托有哪些风险?如何判断这些风险?

对于信托投资的风险,以前的投资者了解不多或者关注不多。一方面是之前一直有“只是交换”,另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知识。本文通过列举投资风险,建立判断标准,为信托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参考的维度和标准。从目前信托业的运行情况来看,作为信托公司发行的主动管理型产品,基本都有一定的保障和风险控制措施;除了极少数情况,实质性违约导致的极端损失风险是极少数。

因此,投资者需要了解信托存在的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托产品。为投资者服务是笔者一直在做的事情。第一部分:信托业频发的雷电风暴。

最近信任风暴频频上热搜,上头条。从中泰信托踩雷到渤海信托被长沙银行起诉,从中江信托70多亿踩雷到安信信托100亿违约;最新的是云南国际信托,也被卷入“诚兴国际”事件。

数据证据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1006个,规模2830.59亿元。信托资产风险率为1.26%,风险项目数量和规模较四季度末2018分别增加134个。

在去年“破交易所、去杠杆、强监管”的政策下,银行表外资金加速回归表内。不仅如此,由于城投平台融资受限,企业现金流和再融资渠道收紧,违约有所增加。当然,这也是因为部分信托公司过于追求规模,放松了准入和风险控制的门槛,导致了目前的局面。

当前,信托业风险的严峻性和频发性给了投资者警示和思考。面对信托产品,首先关心的一定不是收益率有多高,风控保障有多好,这个产品有什么风险,如何判断和识别?才是所有投资者应该关心的。

第二部分:信托产品有哪些风险?产生信任风险的途径有很多。如果硬要划一个标准,那就是内因和外因。

外部因素信托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信托公司以外的风险因素,最常见的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市场风险

包括宏观环境特别是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经济周期:投资是有周期的,也就是教科书上的繁荣和萧条。信托项目也有这样的规律。在经济萧条时期,交易对手的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普遍下降,收益不及预期时容易发生产品违约;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期,信托产品更不容易出现风险,收益也更高,所以信托产品其实是顺周期和银行信用是一个道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了解宏观经济的朋友都知道,这两项政策对经济走势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呈现衰退)。当财政或货币政策宽松时,整个行业的融资需求比较旺盛;财政货币政策收紧,企业再融资渠道不畅,金融业风险上升。

产业政策:信托产品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所以风险比较小。如果投向国家限制的行业,可能存在较大的产业政策风险。

信用风险

这就是理财信托产品的主要风险,即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借款人能否获得预期的收益和利润,直接关系到信托产品能否如期兑付。借款人未来收入受诸多条件影响,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还存在交易对手按照约定违规使用资金或违规挪用资金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

也称支付风险,是指信托产品期限到期或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给委托人。现实中,资产往往无法变现,出现流动性危机。流动性风险在房地产信托项目中尤为明显。鉴于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以及调控发展和政策的影响,经常会出现项目到期但房子未建或未售出等问题。

此时的信托产品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信托虽然控制着资产,但是资产很难变现或者短期内很难变现,这就是流动性风险。对于房地产的流动性风险,如果基础资产良好或者交易对手实力雄厚,还是可以应对的。

内部因素是指信托产品在设计和运作上的一些缺陷,如失职、风险控制措施不足或过于薄弱、交易结构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可能不符合政策监管要求等,主要表现为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信托在前期、中期和后期管理中的失误或错误;也有可能向大股东非法输送利益,比如自筹资金等等。操作风险是指非法发行或对担保措施缺乏有效控制等法律问题。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信托风险?虽然不同的信托侧重点不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原则。以融资集合资金信托为例,判断风险的维度有:交易对手实力、第二还款资金和抵押物、交易结构、担保措施。

交易对手实力交易是指与信托公司进行投资交易的对象,即借款人。判断一个信托的风险,首先要考察交易对手的资信、实力和信用等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托产品的安全性。同样,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和周期。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交易对手大概率可以处理;经济差的时候,信任的风险会不断增加。

考察交易对手的实力,首先要关注其所处的行业、地位和经营情况,以及近三年的整体资产负债和盈利规模。如果涉及集团公司,还要看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关联交易情况。

还款来源对于大多数项目贷款或融资形式的信托,一定要牢固树立“第一还款来源第一”的原则,这也是银行信贷最重要的原则。投资者一定要密切关注第一次还款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而不是过于执着于抵押物。这才是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姿态。

在此基础上,还要考察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

所谓第二还款来源,是指在交易对手违约的情况下,信托公司能否通过处置抵押物实现资产的保全和投资者本息的支付。如果是股票质押的信托,要看股票所在板块的地位,质押率和市值,合规问题;包括公司近三年的财务和现金流情况,都是调查的重点。如果抵押物是土地或者房产,那么还要考虑土地所在的城市,在城市中的区域位置,市中心还是郊区,土地成本,周边土地的市场发展情况,资金回笼情况;地方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购、资金浮动比例等等。

交易结构是指信托产品中优先级和次级的比例。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反复强调,很多信托产品在常规的风险控制措施之外,还设计了一些额外的资产来保证优先级投资者的本金和利益,也就是劣后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安全垫。只要项目的损失不超过优先级的一定比例,本金和利息都是安全的,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敞口。

现实中的担保措施表现为引入第三方公司提供资金差额补贴和担保。考察担保措施,要重点考察担保公司的实力,这其实是之前考察交易对手的一个性质,这里不再赘述。

写在最后的是信任风险持续,做到了,珍惜了。

本文简要介绍了信托业的风险现状,然后对信托投资的风险进行了梳理,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同时,针对这种风险,列举了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交易对手的实力、第一还款的来源和用途、抵押质押、交易结构和担保措施等。这五个方面可以帮助投资者建立一个观察信任的基本维度和视角。当然,本文只是一个介绍。每一个风险点,每一个准则之后,都是一篇文章,是教科书式的风格。这里只是总结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