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理财要变天了?从“小甜甜”到“牛太太”,云在上市路上。
阿达想银行办点业务,等了好久,终于轮到她了。她站在银行的业务机器前,在业务人员的指引下开始点击华丽的屏幕。
随着咔嚓声,阿达不由得一阵腹诽:
出于礼貌,爱达已经把它说的话内化了,但专注于AI金融业务的从云科技不可能选择性地充耳不闻。这家成立于2015的AI科技公司,近日在科技创新板通过发审,成为首家AI公司。然而,在辉煌之下,从云科技的“内忧外患”似乎并没有随着上市而消失。
图/云自科技官微
也许云从技术上走的路,就是整个行业的路。
在目前正在失去温度的人工智能轨道上,从云和它的朋友们想采取自己的行动,看看谁能先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AI数据服务行业从2010的野蛮生长期到现在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业内涌现出无数吸引资本目光的创业型公司,其中AI四小龙最为耀眼:商汤、、、在这条萌芽的赛道上依次起步,热闹非凡。云最晚从技术开始是不争的事实。
从云科技的创始人是周西,学生时代有幸师从美国计算机视觉之父托马斯·黄教授。周西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工作多年,一直处于行业研究的前沿。但与技术专家的常规思维不同,他本人对AI的商业落地有很多思考和实践。
图/像素
2015年,周西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被引进中国,中科院最大的人脸识别研究团队成立。这个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是从云科技2015成立时的早期员工。正是因为从云科技的官方背景和出身,这家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成为备受瞩目的“国家队”。
当然,“国家队”的身份也让其在运营初期,尤其是融资方面,获得了很多便利。据了解,在从云科技迄今为止的五轮近40亿元融资过程中,大部分投资人都有国资背景,如中国国鑫、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约克金融集团、上海联盛资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地方政府基金和国有资本,都是创始人周西融资朋友圈里的“尊贵客人”。
但记录也显示,从云科技最新的融资时间停留在2020年5月,而AI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家,依图科技上一轮融资停留在2020年6月,商汤科技融资停留在2018年9月,科技融资忽略在2019年5月。
融资进展缓慢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经过几年的发展和重新认知,烧钱无休无止的业务困境和业务落地缓慢的无奈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两大难题。
即基于上述原因,在AI的大环境下,四小龙需要重新寻找业务发展的资金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云韵选择更积极的上市融资路径,保持公司资金的良性基本面,即使行业形势从“小甜甜”变成“牛太太”,也能更安全、更独立地运营。
但是上市真的是一个“休息”节点吗?
目前AI行业集体进入冷静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据媒体报道,作为AI四小龙中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的易图科技,今年上半年被曝出降薪和大规模裁员的新闻事件,员工总数已缩减至500人左右。相关内部人士也透露,作为被易拓科技寄予厚望的医疗业务部门,目前仅保留30%左右的人员。
作为同行,从云科技在这个敏感阶段也不能“幸免”。据从云科技的持证员工透露,公司上半年裁员30%,这是继上次裁员30%后的又一次裁员。4月,从云科技也进行了20%的裁员,甚至降薪20%。
图/像素
无论是行业还是个人,都迎来了亮点之后的阵痛,同时,也是随之而来的自救。
从云科技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和7.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亿元、654.38+0.763亿元、7.2亿元。三年营收20.46亿元,但亏损接近27亿元。
在巨亏的压力下,选择裁员上市确实是止血造血的对症措施。但是,在国家队的光环下一次又一次地做伤害员工感情、自毁名声的事情,是不明智的。
另一方面,根据招股书,从云科技认为短期内可能面临无法盈利的风险,未代偿亏损将继续扩大。
耐人寻味的是,从云科技在2019年度仍支付了大量股权激励费用,确认为股份支付费用6543.8+0303亿元,并计入管理费用,成为当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讨好和伤害”的管理模式在云科技是矛盾的,也让资本和投资人感到惊讶。
当然,公司所做的一切决策都来自于自身的情况和条件,云科技做出这样的举动可能有自己的运营逻辑。但作为一家在行业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公司,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也是其重要的经营目标之一。
除了形象,从云的“内功”也需要修炼。
云从科技头顶国家队光环走到今天,商业探索的“征程”仍难言顺利。虽然其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和7.55亿元,但除去疫情黑天鹅的影响,营收逐年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
但与分别净亏损2亿元、654.38+0.763亿元、7.2亿元的财务数据相比,从云科技仍处于严重“输血”阶段。
在这种金融背景下,减债一直贯穿于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资产负债率2018年49.03%,2019年20.63%,2020年18.12%。
图/像素
财务数据是公司经营现金的风向标。从云科技已经深度介入AI赛马场,所涉及的细分行业仍以公益事业为主。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商业已经成为从云科技的四大业务板块。依托“国家队”背景,地方政府、公安、银行等职能机构和部门都是从云科技的稳定客户。
但从近几年的AI落地场景来看,除了在金融、安防领域,云技术在其他商业实践中很难说是成功的。有限的技术,有限的场景比比皆是,短期内很难有突破。
此外,行业跨度大,缺乏行业解决方案经验和深度整合流程也成为当前云技术商业落地的障碍。曾经,从云投入巨大资源为一家银行客户进行应用落地的验证测试。直到第七次测试,才发现对方对合伙人的资质要求一致。但从云科技因为成立不久,达不到要求,只好遗憾退出。
最重要的是,在政策红利提前“提前”的情况下,云技术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据介绍,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为654.38+0565亿美元,同比增长654.38+02%;其中,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为310亿元,同比增长15%。预计2022年国内AI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6543.8+057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8%。
依靠政策引导,从云科技目前缺少的不是市场的“追捧”,而是打响品牌的拳头产品。AI四小龙业务同质化严重。谁能赢得客户的认可,站稳脚跟?
从这个角度来看,经历过粗略上市的云,还远没有到“品尝”喜悦的时刻,下一步可能是失去政策保护后,市场对其进行全面而苛刻的审视。
云来自技术,很难“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