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网络名人和张大奕的受欢迎程度。年收入过亿,公司还是不赚钱。为什么?
直播2小时花费2000万,网店28分钟花费1亿,网络名人年收入过亿。这就是网络名人张大奕的知名度。很多热爱时尚和美妆的女生都不陌生。在很多女生眼里,这个微博粉丝过千万的网络名人,既有脸又有钱。现在,张大奕和她的电子商务公司如涵控股正准备在美国上市。如涵作为国内第一家网络名人电商,拥有113位网络名人,148万粉丝,年收入近10亿。其中,仅张大奕就贡献了一半以上的收入。
“找到有品味有魅力的优质女生后,如涵会为她们提供供应链服务,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互联网明星女孩利用个人魅力指数引导粉丝消费,获取利润分成。”这是网络名人经济的运作模式之一。
看了如涵的招股书,就算你拥有张大奕,28分钟也能卖出6543.8亿,但如涵还是不赚钱。现在,也许将来。连续三年年均净亏损6000万,产品毛利率持续下滑,收入增速一再下滑,包装网红的成本越来越高。不仅张大奕无法量产,就连张大奕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张大奕的网络名人地位很难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壁垒也不高。网络名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Tik Tok、小红书的崛起,涌现出一大批新生代网络名人,他们更加垂直,更有魅力。这些新生代的网络名人更适合他们的粉丝。比赛很激烈。
网络名人很难批量复制,随机因素比较大。即使有个人品牌的一二线国际巨星,也很少听说特别大就能上市的。对于一些大资本来说,也很难判断如何区分所谓的网络名人,他们有多红,流动性有多大,能持续多久。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所以会比较难成功。
打造网络名人的成本越来越高,成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演出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这三项费用加起来最多能占总收入的50%。这意味着三项费用吃掉了如涵一半的收入。其中,营销费用占大头,在过去的1个季度中,平均占比117%,也就是说,如涵的大部分费用都花在了网络名人的包装上。相比JD.COM,营销费用占比只有4%,网络名人的包装费用还在上涨。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明星或网络名人。这些明星或者网络名人通过自己的魅力影响粉丝,粉丝看到的是被资本包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