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伴破产的原因
2001 11 10月,在一片追讨债务的声音中,八佰伴百货(香港)有限公司终于宣布清盘,其在香港和澳门的十家分店随即倒闭。这是近年来香港日系百货公司破产的最大集团公司。这一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震动了一直受到亚洲货币风暴持续影响的香港市场。2100名员工的安置、八佰伴倒闭对香港百货业的影响等问题,顿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田一夫带着十几亿港币来香港创业,将日资大型百货公司的经营理念引入香港,迅速建立起百货王国,在香港的百货商场和零售市场掀起了一阵旋风。然而,市场的变化戏剧性地将它抛入了浪底。八佰伴从繁荣到衰落的演变或许能揭示一些教训!让百货零售业引以为戒。
一、杂货铺开始打造百货王国。创立八佰伴百货的和田一夫历经沧桑,风生水起。三十年前,和田还只是静冈县内主要卖菜的八佰伴杂货铺的老板,“八百”的意思就是大排档。和田一夫以“从零开始,最多回到零的起跑线”的哲学开始了他的世界梦。20世纪60年代,日本出现了全国性的大型连锁超市。当时只有六七家杂货铺的八佰伴受到了威胁。为了避免在上海同行的竞争,和田一夫去了海外,以逐步实现他的才华。1972在巴西开设第一家海外分公司,随后陆续进入新加坡和美国市场。1983八佰伴终于成为日本上市公司。1984年,日本八佰伴进入香港,以铺面形式在沙田卫星城开设第一家八佰伴百货,铺面面积约16084平方米。后于1987 65438+2月在屯门广场开设货场面积约22197平方米的第二家分店。1989 9月在香港募集6730万元,用于黄埔花园第三分店开业;后来八佰伴和香港飞速扩张。191、1992年新增四家分公司,分别位于荃湾、元朗、蓝田、澳门,货场面积超过45-87O平方米。1994年和1995年,将军澳店、天水围店和马鞍山店的开业使分店总数增至10家。这种看似选择新市镇作为经营基地的经营策略,瞄准了香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以新管理、全商品为主导思想,使八佰伴在短时间内成为香港百货业的新贵,是新市镇大型商场的主力军。当时八佰伴在香港,放眼全球,无比自豪。1990年,和田一夫以1150万港元将八佰伴总部迁至香港,他兴高采烈地斥责方遒。在他最得意的时候,以当时市场最高价买下了汇丰大班山顶的别墅“天碧高”,令香港商界瞠目结舌。在八佰伴庞大的世界战略中,发展中国大陆业务是理所当然的。八佰伴于1995年在北京开设百货商店,随后将业务拓展至上海,包括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和上海新世纪商厦,总投资达2.28亿美元。随后,“无锡新世纪”购物中心在无锡成立,投资7700万美元。和田入港时发誓,等“1997”回归中国,八佰伴的总部也要搬到中国。届时,八佰伴的全球销售额将达到550亿港元。2005年,八佰伴在中国的销售网络将扩大到65,438+0,000。迅速的商业扩张使八佰伴成为近十年来亚洲排名第一的日本海外企业,八佰伴百货公司的超市遍布日本、巴西、美国、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大陆。北京流行歌手艾敬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歌曲中唱过“1997在八佰伴购物”,八佰伴百货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一项调查显示,在65,438+0,000名受访者中,76%的人曾在八佰伴购物,在包括吉之岛、永安和搜狗在内的其他百货商店中排名第一。然而,当经营者陶醉于“百货王国”的梦想时,却忽略了过度扩张对八佰伴未来发展的诅咒。
二、八佰伴倒闭的主要原因香港的六家百货公司,无论是日资还是港汇合资,经营手法都大同小异,普遍沿用日本本土的经营方式。但由于经营者个人性格、风格以及对当地市场和整体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不同,在行政管理和经营策略上存在差异。八佰伴是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经济向下调整的时候破产的。虽然有各种外部不利因素导致八佰伴经营失败,但主要原因是管理层脱离实际的扩张野心,将八佰伴推向了不归路。导致八佰伴倒闭的原因有:65,438+0,扩张过快,货币基础紧张,缺乏银行做后盾。八伴和百发倒闭的原因是八佰伴投资策略失误,扩张过快。老店上轨道之前,大力扩张新店,导致负债累累。最近的原因是八佰伴破产后,供应商陆续来讨债,钱却拿不出来。这样一来,本来就缺钱的香港和八佰伴更加捉襟见肘,资不抵债,产生雪崩效应。八佰伴年报显示,1988年,八佰伴应付贸易债务仅为300多万元,相当于营业额不到65,438+0%。但到了今年3月底,八佰伴的未结清贸易账款已增至近5.5亿港元,相当于营业额的65,438+03.5%,负债总额高达65,438+0.24亿港元,接近十家分店的总资产。八佰伴百货快速扩张的后果非常明显。会计界人士估计,要开一家八佰伴这样的大型百货商场,光是装修就要四五千万,至少要五年才能还完当期。91年,八佰伴盈利处于巅峰,净利润近5700万元。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八佰伴开了七家分店,利润迅速下降。从1995年开始,八佰伴出现巨额亏损,累计亏损365,438+06万港元。八佰伴一直在砸钱开新店,战线拉得太长,导致整体支出增加,库存增加。在资金流入无法应付开支的情况下,八佰伴不得不不断向银行借款并延迟向供应商还款,利息支出与日俱增。此外,八佰伴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缺乏与银行的紧密合作,不听取银行界的意见,导致公司财务困难,没有银行做后盾,最终在资金无法周转的情况下,迫使八佰伴百货宣布清算。
2.无法拥有物业,租金飙升,买不起物业的沉重负担,以及租金逐年大幅上涨,是八佰伴的另一个死因。八佰伴进入香港市场以来,一直以租赁形式经营,没有购买铺面物业。在物价和房租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八佰伴的负担越来越重。八佰伴1984年进入香港时,正值中英谈判之际,市场处于低潮。新鸿基地产在沙田兴建新城市广场后,为了给这个房地产市场带来繁荣,新鸿基与八佰伴签订了为期10年的低价租约,将新城市广场四楼超过10万平方尺的商铺以每尺不到65,438+00元的租金租给八佰伴。但当10年租约到期时,开发商将大幅加价6倍以上,迫使八佰伴将4层减至2层,这将影响一直销售良好的商铺的利润。1997年,八佰伴仅租金支出就达4.6亿港元,相当于总营业额的11%。
3.商业策略未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八佰伴的快速扩张是致命的,经营策略的失误加速了其清算。八佰伴的投资策略是针对大房子和村庄的。它和日本其他百货公司一样,追求大型商场,以种类繁多的中高档商品吸引顾客。这个策略在十多年前非常成功。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由于内地经济快速增长,香港市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早期八佰伴百发80%的商品来自日本,20%在当地采购,相当成功。然而,时过境迁。上世纪90年代,香港楼价飙升,租金飙升。百货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场面积越大,租赁费用越大,雇佣的员工也越多。而且不是所有展示的商品都卖得好,很多都是流通速度极慢的商品,不仅占用资金,而且缺乏效率。同时,百货业有自己的规律,不像其他行业,投资很快就会有回报。据了解,百货业从开店开始盈利到站稳脚跟,至少需要6年时间。八佰伴经营者无视这一市场规律,机械地追求原有的发展模式,盲目扩大门店数量,接二连三地开业。由于很多新开的店铺没有客源,几年都无法盈利,泥淖越来越深。
4.投资策略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在投资策略上,很多店铺不科学,脱离当地环境,盲目发展。新城镇人口普遍小于老城镇,缺乏流动人口,购买力相对较低,难以支撑大型卖场。八佰伴在人口不到10万的马鞍山新城开业了!160000尺的商场销售做不下去,从开业到关门一直亏损。据华润百货介绍,百货商场的选择要遵循客观规律。人口在30万到40万以上。有发展前景的新城镇,最多可以开两三万尺的中小型商场。如果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老城区,不具备开大型百货的条件。此外,90年代以来香港租金上涨、地价高、工资高,客观上制约了在收入较低的新市镇经营大型商场的可能性,但八佰伴未能及时做出应对。
5.市场定位模糊,缺乏吸引力。在商品经营方面,八佰伴的市场定位模糊。在经营模式上,百货不像百货,超市不像超市,市场定位也不像其他日系百货吉之岛、搜狗那样明确。以前日资百货大多走中高档路线,八佰伴后来的商品定位在低档商品上,80%的商品都是在香港或中国大陆采购。由于运营费用,许多商品价格昂贵,缺乏竞争力。作为日资百货,商品没有自己的特色,忽略了国际口味,所以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6.管理人才缺乏,经营管理失调,中层管理人才缺乏,内部管理混乱,与外部扩张战略脱节,也是八佰伴破产的致命内伤。八佰伴经营者只注重对外扩张速度,抢占销售网点,缺乏对中层人才的后续管理。内部管理混乱,造成诸多弊端。据报道,八佰伴沙田总部租用的写字楼,从出租到关门,有三分之一已经空置了五六年。在房租很贵的香港,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发生在其他公司身上。此外,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很多内部环节失控,导致采购的商品价格高,缺乏竞争力。整个八佰伴集团结构庞大,属于家族军事运作,其管理决策往往高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陈旧而缺乏科学活力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和大型百货商店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日本媒体曾指出,八佰伴的破产是垄断经营者过于浪漫的武断管理模式。
三、八佰伴破产的启示八佰伴经营的兴衰为香港百货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经营百货零售业应该有一些自有物业。在香港,经营零售业应该有自有物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百货公司,可以保证生意长期稳定发展,树立整体形象,创造长期效益。据一些经营零售生意的人说,除非你有自己的店铺,否则不可能持续做生意。否则十有八九,第一次租赁后就要放手,很少有人能熬过第二次租赁。恒生银行在成立之初就提出,所有房产必须是自有的,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收益,扩大发展。目前恒生每年6-8亿的盈利中,有一半以上来自物业收入。同样,拥有自己物业管理的郭于华街,在目前零售市场遭遇萧条的时候,也不为所动,泰然自若。
2.资产管理和零级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这几年香港很多大型地产商都涉足零售业,他们也看到了这一块的利润。他们经营的地产一般都是结合门店管理,希望零售业带来繁荣的地产。比如长实在开发很多楼盘的时候,就已经为旗下的百佳超市预留了位置。有些物业在出租低层商铺时,租金很低,但要求非品牌商铺不厚,以此提升物业档次,提高写字楼租金水平。同时,由于物业和零售业务相辅相成,可以保证两大经营利润的增长。
3.维持现有市场定位,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零售业要立足于现有的市场定位水平,灵活经营,慢慢来,稳扎稳打,积极主动。调整经营策略,降低经营成本,控制库存,增加适销对路的品种,关注资金回笼速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企业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