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宇的科技成就
1970以来,一直从事天体测量和古天文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本文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天文历法资料为基础,对秦汉早期(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法的复原进行了研究。)与缺失的史料记载。本文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汉代及以后各朝代的历法,如三通、四分、林德、大衍历、宣明历、始显历等历法的步进方法和精度。1992-1995主持撰写并完成专著《中国古代历法》(合作)。
20世纪90年代,根据古代文献中的天文历法,用天文方法考察了《国语》、《左传》、《竹书年表》等古籍的年代。认为现行版本和竹简中有关仲康日食的天文记录和年表框架出自初唐大研易立。从1994到1996,收集整理了先秦到唐代的节气日食和日全食资料,分析研究了早期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根据我国45个日食期的观测计算,地球自转加速度参数C的平均值为31.6s/世纪2(平均历元AD430)。斯蒂芬森和莫里森根据对古巴比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0年)约40次日食的观测得到的C平均值(平均持续时间公元前390年)为32.5秒/世纪2。两组的结果比较一致。因此可以得出,先秦日食编年史计算中使用的C值应该大于31s/世纪2。
1996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工作。与古文字学家合作,根据古文字学家的盘字考释和殷墟甲骨文新的分类分期结果及其排出顺序,得出宾组记载的五次日食甲骨文是发生在公元前1201 ~ 11年日食的唯一结果。进而确定了武定和祖庚的统治范围,为夏商周时代年代框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古代文献学家对周祭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记载,得出殷卒年约为公元前104á-100á。与后来考古断代学者得到的尚可年代范围(公元前1049 ~ 1009和公元前1048 ~ 1008、公元前1008和公元前1060 ~ 995用AMS法)非常接近。结果的中值都约为公元前1027年,与古版《竹书纪年》中的西周初年相近。这可能是约会项目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果。
在中国的文献中,三代年表可以概括为高年值和低年值两种学说。根据历代700多位皇帝和君主的概率统计分析,很可能年值低的理论更可信。为了研究历史年代,他于2000年至2002年完成了天文年代学专著《夏商周天象与月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