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为什么会亏损?

今天想到航空公司的亏损,是因为航空公司的情况和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也是因为这种现象持续太久了,我很不解,所以我要实事求是的找出原因。企业的利润就是收入减去成本。航空公司的收入结构主要是客运和货运,其他的一些边际收入内部消化成其他部门的成本(比如广告),所以这里主要考虑客运和货运。成本的范围比较广,包括飞机购置(折旧)、飞机租赁、飞机维护、航油、航材、系统成本、人工、设备、办公、机场收取的各种费用。让我们从成本的角度来看。1.国企的企业机制使得不能随意缩减人员规模,所以人力成本无法降低。2.世界各地机场收取的费用,比如机场起降费,因为机场作为地主的实力,很难协商。3.航油、航材、飞机维修等。被国内行业垄断所控制而不得不发生的事情。4.剩余成本的最大部分是购买和租赁飞机。从国内航空公司近期的采购行为来看,一部分是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而采购,更多的是国家“拨款”。出于政治或国际经济合作的考虑,国家总是在战略上“要求”国内航空公司买单,而不管市场行情好坏,也不管国内软硬件环境是否允许其接收如此庞大的机队。在这方面,三大航空公司受害最深。航空公司要把这些庞然大物纳入经营管理范围,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相关资源,比如航材、机队、营销等等。无奈。飞机买回来就飞,但是市场满足不了运力需求,导致运力过剩。如果每个航班的收益达不到边际成本,无疑是亏损的。垄断企业(供应商)和政府战略(政府管理者)使得航空公司的成本不可控且高。让我们看看航空公司如何增加收入。航空公司的营销部门想尽办法抓住经销商,推广营销品牌,服务部门想尽办法提高旅客服务和客户满意度,应该是正确的经营方向。但是,外部环境有很强的约束力。按照4P传统的企业营销理念,产品-产品、价格-价格、场所-场所、促销-促销。而现在的情况是,政府约束航空公司制定价格,要上有封顶,下有保底,给了他们弹性系数很小的价格空间,使得航空公司无法完全根据市场信息对产品和价格做出灵活的决策,只好在政策的阴影下搞一些小动作,偷偷摸摸的做一些低价,一方面吸引客源,一方面打价格战。说到价格战,在中国并不罕见。家电行业不是打了很久吗?航空公司一旦看到价格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都会站在谈判桌前,共同维护集团利益,将产品价格维持在可以接受的利润水平。此时,“反对行业垄断”的声音再次响起。航空公司进退两难。痛苦。如果航空公司能“诚心”联合垄断,排除外界批评,那就不用担心亏损了。但是合作的时候,总有不同的声音出来,指责别人赚的多,骂别人不守规则。分开久了就分开久了。在国家控制的“有序”运营环境下,航空公司进行无序竞争。一方面,航空公司再接再厉,在价格上做文章,在渠道的控制和管理上还在殊死搏斗。因为分销商有业务,可能不太听航空公司的。航空公司就像大人教育孩子一样,给点颜色看看。在中国,航空公司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养活父母,已经成为一个风向标。如果有的航空公司分销不畅,就大规模做直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渠道问题。在4P,最重要的价格因素在政府和竞争对手的影响下无法在应用中发挥作用,这也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和谐的结果。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后果——航空公司在经营情况不理想的时候,总想在第一时间知道其他公司怎么样。分销商怎么了?有没有什么外界因素对你不公平?从不检查自己的健康。民航,因为发展不成熟,一直受国家保护,防止国际企业冲击,可能是有利的。但同时政府又给了很多条条框框,极大的制约和打击了航空公司的发展。虽然中国民用航空局和航空公司名义上已经政企分开,几大航空公司都隶属于SASAC,但哪个重大决策或业务改革不需要问总局?航空公司就像家庭中的孩子。在大人眼里,他们永远不会长大,他们永远是在监护人的监督和培养下长大的。孩子大了,父母要管吃什么,做什么,是否和其他孩子吵架。这样的孩子怎么受得了国外竞争的刺激?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冬天该穿厚衣服还是薄衣服。他们想争取女朋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还要咨询对手,生存能力下降。一位领导曾经说过,“我们的航空公司不能死,不应该死,也不会死。”也许我们的航空公司真的会永远生存在一个内部温床里,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但是这样活着有意思吗?企业亏损有外因,也有内因。按照正常逻辑,内因决定外因。而国内航空公司不解决外因问题,就无法正确认识和解决内因。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