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一周年——浙江嘉善县姚庄镇镇长张赟谈产业链招商。
编辑评论/注释
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苏沪熟,天下足”的说法,意思是以苏州、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只要有个大丰收,全国就不愁温饱了。自唐宋以来,江南一直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2019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全国4%的土地面积和1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4%的GDP。
尽管如此,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产业同构、行政壁垒等问题。长三角地区要想上一层楼发展,一体化势在必行。
2018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165438+10月1,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示范区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青浦区的金泽镇、朱家角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黎里镇,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姚庄镇、唐玺镇成为“首批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
一年过去了,第一次创业区发生了什么变化?集成开发在实践中面临怎样的痛点和堵点?带着这些问题,本报(www.thepaper.cn)记者走访调查了五个镇的重点项目,并就相关问题与镇长展开了对话。
在先行区的五个城镇中,黎里、西塘、朱家角都有古镇水乡的名片,而金泽更是得到了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罡《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一书的加持。现在华为R&D中心已经落地金泽。
相比较而言,姚庄似乎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但姚庄的经济数据并不“低调”。根据姚庄镇政府提供的数据,姚庄镇2019年GDP 80.06亿元,政府财政收入1038亿元,人均GDP 14830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57元。
姚庄的产业选择
论文:姚庄是如何完成这次从嘉善县倒数第二到领头羊的“逆袭”的?
张赟:姚庄的发展与经济开发区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姚庄历任领导人都坚持实行开放型经济。姚庄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8,原名姚庄工业园。2014,姚庄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在镇级,姚庄是第一个。
自姚庄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姚庄一直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姚庄历任领导长期建功立业,总体思路清晰,政策连续性强,推动了姚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今年1-3季度,姚庄镇GDP逆势增长15.1%,继续领跑全县。
报纸:姚庄是如何吸引这么多企业入驻的?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张赟:姚庄招商引资思路清晰,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发展精密机械产业。在姚庄较早的乡镇企业中,有精密机械相关行业,如轴承、纺织机械等。当时的姚庄领导认为,精密机械是基础产业,任何工业发展都需要精密机械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可以说是工业之母。另外,这个行业比较扎实,不像其他一些行业,可能会有起伏,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瞄准精密机械这个行业,常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
姚庄的招商政策主要是以商招商。做好企业服务,就会形成口碑效应。我们也非常重视产业链投资。比如通过走访外资企业智宏科技,了解到其零部件供应商恒瑞工具有新的投资计划,跟进项目的引进。通过对台资企业徐阳精机的访问,我了解到龙泽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投资的计划。经过招商引资和跟踪洽谈,我终于引进了龙泽机电项目。这种模式也填补了精密机械产业链中的许多缺失环节,促进了产业链上项目的区域集聚。
这几年我们围绕精密机械做产业投资,会对引进项目做产业链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招商。在姚庄的精密机械企业中,产业链上游主要是钢铁、铸铁、铝合金等原材料的冶金产品;中游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整机、精密仪器、医疗器械零部件制造。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是中游门类最全、产品覆盖面最广的行业。除了发动机和车架,其他零部件产品都有相应的生产厂家。
我们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也非常重视区位。第一件事就是“精耕上海”,我们90%的企业和投资信息都是从上海获得的。其次,“深耕台湾省”。目前,我们有100多家台资企业,大多集中在精密机械行业。如果没有疫情,我们镇领导每年会去台湾省招商两次。再次是“拓展京广”,瞄准北京、广州等智能装备、精密机械行业的头部企业和龙头企业。最后,“聚农出国”,有针对性地吸引美、德、意、瑞、日、新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引进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自动化机器制造项目、核心精密零部件项目和R&D总部项目。
报纸:除了精密机械,姚庄还有哪些支柱产业?
张赟:姚庄的主导产业是“2+X”,其中“2”是指精密机械和通讯电子,“X”是指新材料和食品,主要是高端食品。
精密机械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整机等领域。去年监管企业55家,产值8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通信电子以李勋智造(作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配套器件)为主。李勋电子是去年引进的,年产值5.4亿。今年至今已达到60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6543.8+00亿元。在李勋的带动下,今年通信电子产业总产值将超过精密机械,成为姚庄最大的主导产业。去年通信电子产值十几亿,今年估计在6543.8+04亿左右。总体而言,该镇的调节产值预计将超过300亿元,增长50%以上。
吸引人才之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本报:说到李勋智造,姚庄为什么能吸引这么一家龙头企业落户?
张赟:因为通信电子是我们的主导产业之一,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企业。经开区有一家企业是李勋电子的客户,我们通过这家企业与李勋取得了联系。当时,李勋高层也希望在华东地区布局。所以我们邀请了李勋的高管们去姚庄参观。
早些时候,我们提出要建一个通讯和电子工业园,在李勋高层来访之前,我们已经建了一个65,438+038,000平方米的工厂。李勋高管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加上姚庄的区位条件和政府的诚意,李勋高管很快决定在姚庄建厂。从第一次接触到最后签约只用了81天。经过半年的改造,李勋电子于2065438+2009年9月正式生产。
近年来,我们还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加R&D投资。目前,姚庄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我们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因为这是姚庄未来发展的关键。
论文:您刚才提到姚庄非常重视人才,现在全国都在“抢人才”。姚庄如何留住人才?
张赟:当然,人才政策很重要,但我认为留住人才最需要的是氛围。为什么人才都在上海?因为上海的信息流量大,大家可以经常交流。如果嘉善不能形成产业集聚的氛围,人才一个人在这里呆上几年,也可能不合时宜。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吸引人才,省市县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对吸引人才有很大帮助。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吸引高端人才,我们认为吸引人才的关键是产业集聚。姚庄经济开发区的一个特点就是产业链集聚较好。比如汽车制造,除了发动机、肠衣、轮胎,我们园区都能找到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产业链比较完善。这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吸引人才?只要是我用的,就不用住姚庄了。不是一切,而是一切。比如我们有一家公司叫德加科技,几年前从上海搬过来的。他们的高管基本都是白天来姚庄,晚上回上海。我觉得无所谓,只要你白天在这里工作,创造价值。
怎么可能聚集农村的房子?
论文: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地区正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近年来,姚庄镇农房集聚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农房集聚获得了建设用地指标,促进了产业发展。能否请您谈谈姚庄镇农村住房集聚政策的由来?十几年后农村住房集聚效果如何?
张赟:农村住房集聚是2006年前后由时任嘉兴市委书记陈德容提出并推动的。对于嘉兴来说,促进农村住宅集聚有着现实的需求:嘉兴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很长一段时间,农村的房子大多是沿河而居,沿路而建,再沿河而建。村庄布局的现状造成了公共服务配套难、环境管理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嘉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农家乐,很多都成了危房。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在此背景下,嘉兴提出“两点两换”——宅基地与承包地分离,搬迁与土地流转分离,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出租、担保互换,推进集约经营,转变生产方式;用宅基地使用权换钱换房换地,提倡集中居住,改变生活方式。
2008年,姚庄镇成为试点之一,率先启动农房改造集聚。桃园新村小区是姚庄镇的农房改造集聚项目。2009年4月开工,2010年7月交付。目前已建成桃园新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总面积838亩,总建筑面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桃园新村社区已安置农民2430人,10000多人,租户10000多人,形成了265438+10000人的聚集区。是嘉善县最大的城乡一体化新型社区。
目前,桃园新村社区已完成两期,共5514户,另有1497户通过三期农房聚集腾退旧房,等待新房安置。随着三期交房,2021预计新增3500户,总人口近3万人。桃园新村三期第二批800户将于2024年交房,届时姚庄镇城镇化率将达到80%,农房集聚工程基本结束。
姚庄土地整理项目取得的周转指标中,1/3用于农房改造和集聚建设,2/3用于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有效打破了土地要素的约束,促进了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姚庄小城市试点建设。此外,通过农房改造建设,农民可以快速高效地享受公共服务资源,加速了市民化进程。
论文:如何解决离开土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他们的生活如何得到保障?
张赟:姚庄工业发达,企业多,劳动力需求大。政府将定期举办招聘会和商业技能培训。姚庄经济开发区到桃园新村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方便居民找工作。
从农民变成工人,拿到工资是第一收入来源。
二是桃园新村居民出租房屋,有租金收入。桃园新村共有2438户(三春有8户是自建,属于小区管理,不属于安置,所以不计入之前的数据),出租屋为1862户,出租率为76.4%。
一楼原租金每月1,000至1,200元。近年来,随着姚庄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多,地主经济也开始升温。现在一楼可以租到1,600-2000元。一个月的房租,两层楼的收入保守在3500元左右。
第三,农民进城后,原有土地集中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农民可以获得地租。第四,进城的农民还可以种田,有一定的收入。最后,姚庄还有规模化的农场,很多农民也去农场打工。
报纸:十年后,桃园新村的居民对农村房屋的聚集满意吗?他们对长三角一体化有哪些期待?
张赟:现在,不是政府和农民在推动农村住房集聚,而是村民在迫使政府推动农村住房集聚。没有聚集的农民经常问什么时候轮到他们。
从2008年到现在,政府通过农房集聚工程* *,已经集聚了3340.1亩土地,政府用流转后的土地发展产业,增加财政收入后再反哺农民。桃园新村有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桃园书店、图书馆等各种文化设施。
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后,居民相信房价一定会涨。对于政府来说,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某村1200多户,建的时候没有地下车库。现在大家都买了车,停车是个大问题。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增加停车位。管理模式也要创新。姚庄镇一期二期,政府将主要建立社区管理。第三期将考虑通过房地产公司建设引入正规物业管理,优化社区居住品质。
报纸:作为市长,你认为融合的障碍是什么?
张赟:我们可以探索人才标准的整合。比如,上海可以率先制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落户标准。在示范区内,凡符合此人才名单的,均可视为上海户籍或按上海积分落户政策落户上海,享受与上海同等的公共服务资源。
此外,医养结合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嘉兴重病,平时去上海看病。还去了上海看病,拍了一整天的片子。拍完戏,医生都下班了,第二天我又要去。我能理解上海市民的感受,也确实感觉到医疗资源非常紧张。那么,上海的高端医疗资源能出来吗?上海的三甲医院有没有可能在外地设立分院?加快综合示范区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和享受。
校对:徐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