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米一直亏损,还能上市?
直接业绩:2015年至2017年,收入为6681100万元,684.84亿元,114625万元,净利润为-76.27亿元,4.92亿元。
看到这个数据,估计你有点尴尬:作为一家真正的独角兽企业,7年来营收超过1000亿,怎么2017年还是巨亏438亿?
由于小米在港交所上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利润表中有一个特殊科目,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上市前,小米通过发行可转换优先股进行了多轮融资,将在报表中形成金融负债,计入非流动负债中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这些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需要计入当期损益,最终影响利润。
如果企业的估值上升,那么账面金融负债也会上升。因为这里是负债项目,负债会增加,在利润表中反映为利润减少;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估值下降,负债中的金融负债减少,那么利润就会增加。
这里需要等到优先股上市后再转为普通股,以免再次影响公司利润。这种实际不存在的“账面损失”就会消失。
其中,2015、2016、2017期末,小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87.59亿元、-25.23亿元和-54.071亿元。
所以,如果只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小米的估值越高,这个价值的负值越低,小米账面上的亏损就越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国内会计准则,优先股具有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双重性质,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核算。
分类为金融负债的,按照实际利率按照摊余成本核算;如果它被归类为权益工具,它将在报告中被记为权益账户。但无论如何划分,都不需要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动而重新计量,也不会影响利润。
注意,以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衡量,小米调整后净利润为-3.04亿元、654.38+0.896亿元和53.61亿元,净利率为-0.5%、2.8%和4.7%。
换句话说,其实小米2017年的利润是5361亿元。但是,其实如果看小米的业务运营,另一个指标“营业利润”其实更有参考性。招股书显示,小米2017年营业利润为122亿元,同比增长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