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容海

容海,男,1957年9月25日出生,中共党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Xi交通大学教授。1976至1979,就读于Xi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后留校任教。1982到1984,去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系读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EMBA。

荣海先后被国家或有关部门评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2000年紫荆花杯优秀企业家”、“中国十大学习新闻人物”、“第二届中国十大管理人才”、“全国关爱员工优秀企业家”、“陕西功勋企业家”、“中国十大民营企业人才”。

1988年,荣海投资3万元成立海星科技。

1990年,海星“内阁”哗变,公司累计100万资金被瓜分。

1991年,海星获得了康柏电脑在Xi安的销售代理权,当年获利800万元。随后,海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电脑。

从65438到0992,开始涉足房地产、饮料、连锁超市、生物制药等领域。

1999,海星科技在上海上市。

200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从前一年的17上升到12。

2003年,海兴获得河南高速公路建设权和20年经营权。

2004年,海兴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强。

2005-2007年连续三年入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大型企业集团500强。

2008年6月21日,海星科技(600185)董事会通过了《关于公司董事长变更的议案》:同意荣海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的请求,选举格力集团卢俊思先生为公司董事长。容海不再担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委员,由卢俊思先生担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委员。

海星科技新任董事长卢俊思先生在城市建设、企业管理等领域工作了20多年。现任珠海格力集团公司董事、副总裁,珠海格力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海格力智胜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陆直接进入董事会,意味着格力人加快了海星科技更名和资产重组的步伐。

同样的辞职,相比郭家学淡出ST东盛,依然可以通过大股东的身份影响上市公司。容海这次似乎退得更彻底了。毕竟从2007年2月28日开始,荣海旗下的海星集团不再持有海星科技的股份,荣海正在淡出资本市场。

容海和他的集团暂时淡出了资本市场,给陕西民营企业家留下了难忘的背影和更多的回味。

“多元化不是说不要,而是一个创业者需要知道自己熟悉哪个行业,擅长哪个行业。如果资本大规模铺开,有效资本和精力不集中,那么大概就很难准确把握得失。海星的故事可能与覆盖面广、主业不突出有直接关系。”陕西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人士表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事件。

“资本的魅力在于一进一退。”该民营企业人士还表示:“海星事件对陕西其他上市民营企业可能也有一定启示。比如,在母公司资金链紧张,上市公司亏损的情况下,企业暂时割让上市公司也是一条出路。有进有退也是可以的。”

“陕西企业这些年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满足。我不想评论一个公司的得失,但是从海星事件可以看出,创业者其实并不容易。为了盘活手里的资本,他有时不得不放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英雄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从3万到60亿,海星和容海还是值得陕西人骄傲的。”

1957年9月25日,容海出生于陕西安康。少年时期的容海充满了激情和爱好,很早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潜力。他有时研究气象学,观察天气变化,想控制风雨;有时候喜欢天文学,观察星云和星系,想从中有新的发现;文学是他当时的最爱,写诗、做文章、写日记成了他的习惯。

70年代初,不满16岁的容海来到农村,成为农村知青中的一员。最年轻最小的容海成了知青组的组长。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住,因为我不会算,月底大家都会饿;第一次背着湿湿的柴火下山,我又冷又怕。他们喝乡村酒取暖。这是容海第一次喝酒,至今还记得那种又辣又醉的感觉。当年,容海干得比谁都多,吃得比谁都少。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菜送给别人,自己吃红薯;有一次,他脚趾溃烂,坚持在田里插秧;有一次,为了给队里拉煤,他最小的时候,连人带车滚下山坡,差点丧命,但他一直没跟家里人说这件事。容海自学了很多农业科普知识,带领农村知青科学种田。他们每亩种植的小麦、豌豆和玉米比当地农民多得多。于是,容海作为全省知青代表,在人民大厦的主席台上发表了讲话,并接受了省委书记的表彰证书。他报告的题目是“即使没有坚硬的翅膀也能飞翔”。当时《陕西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省委书记与容海亲切交谈的照片。这是容海第一次在陕西和这个省会城市亮相。他当时刚好17岁。

在农村经过近三年的艰苦训练后,容海进入Xi交通大学学习,并正式融入了这座城市。毕业后,容海被学校送到上海复旦大学深造。回国后,他留校任教,成为Xi交通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开始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才华。按理说,容海会依次发展,成为学者教授,终身传道授业。而善于思考、挑战自我的容海却不愿意这样做。他选择了创业开公司,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回报社会。

1988年,容海在一个不到60平米的废弃车库里开办了Xi安海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技术研究所。从此,容海走下了令人羡慕的大学讲台,踏上了风雨飘摇的创业之路。容海说:当时创业的动机很简单,因为我是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后去复旦大学读研究生课程,然后回交大继续教计算机。这时,我感到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巨大差距。作为Xi交大这样的好大学,当时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社会上的银行、税务系统都用过很好的电脑,却不懂技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大学当老师的时候就有一个想法,怎么把学校的知识和社会上的很多东西结合起来,做一个桥梁。桥是当时最重要的意识,但没想到最后能搞这么大的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企业意识就下海了。当时半隐半现的下海,因为当时对未来不是很清楚。

两年后,海星科技工贸收入突破1000万元,累计自有资金近200万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公司却意外地被荣海拆分了。当初,他的学生、同学、朋友以情感为纽带的奋斗,在前进的道路上摇摆不定。事情发生在1990年底,用容海自己的话说,那是最冷的一个冬天。

容海说:不仅仅是气候,关键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冷。和你一起工作的人一夜之间离开了你,原因很简单——他们自己想获得一些利润,或者有人想当老板,仅此而已。这不能怪他们。我觉得是体制问题。就像今天,你理性看待: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志向和个人的选择。他觉得自己在你的空间里很多个人能力都发挥不出来,所以出去做点事情。我觉得很正常。之所以觉得冷,是因为我当时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无论是从机制上,管理上,还是各方面。你以为大家都一条心,却提出要离开,当时可能很好理解,但当时就不太好理解了。后来中关村的所谓地震,包括国内很多民营企业的裂变,都是当时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真正属于容海的第一桶金是1991。5月份,海星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签订了康柏电脑的代理合同,但短短半年时间,海星销售额达到13万美元,公司盈利800多万元。这是一种勇气和魄力。容海表示:海星与康柏的合作是海星人发展的典范。在成功代理康柏的基础上,海星先后与英特尔、惠普、IBM、西门子等世界级电脑公司建立了代理关系。从此,容海和他的海星在陕西乃至全国科技行业小有名气。

6月1999,11,上交所敲响六锣,海星科技股票登场。荣海说:把企业做成上市公司,不仅是企业融资社会化的标志,也是他自己完成从老板到企业家的转折点。如果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超越了追求财富的梦想,那么社会使命感就成为真正的企业家无法回避和不断追求的更高境界。海星和容海的名字在响。此时的容海已经是全国人大代表,教授,学者型企业家。容海受到政府、媒体、企业的邀请,传授创业经验,海星的成功经验也被很多企业学习和模仿。企业如日中天,荣誉纷至沓来。但是容海很淡定。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要走的路很长,他的蓝海战略有多么广阔,所以容海和海星的文化背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