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刘京闻一整首诗意味着什么?
苏轼[宋代]
荷花枯萎了,捧着雨水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菊花的花枝还傲立着抗寒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那是在橙黄色、橙绿色的深秋和初冬季节啊。
翻译
荷花枯萎了,连捧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战胜菊花的花枝傲立寒霜。
你一定记得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就是橘子金黄翠绿的深秋初冬。
给…作注解
:刘,字,著有诗集。当时他是浙浙兵马都督,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上表举荐,并为其诗作付费。
荷花:荷花凋谢又凋谢。
青:抬起来,抬起来。
雨盖:原名伞,诗中指荷叶伸展的方式。
菊花渣:菊花枯萎。
y:还是。
傲霜: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小君:以前是指古代的君王,后来一般是指对男性的尊称,你。
记住:你必须记住。
最重要的是:一个是“确切”。
橘橙绿时间:指橘子变黄,橘子仍为绿色的时间,指农历秋末冬初。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是诗人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好朋友刘京闻的。诗的前两句描写风景,抓住“荷花尽”和“菊花残”描写深秋初冬的萧瑟景象。“什么都没有”和“还在那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与寒冷作斗争的形象。后两句论风景,揭示赠诗目的。说明秋色虽然萧瑟无人问津,但也有硕果累累的成熟收获,只是其他季节无法比拟。诗人是这样写的,用来形容人的壮年。青春虽然过去了,但也是人生走向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鼓励朋友们珍惜这段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千万不要沮丧和自嘲。
苏轼《致刘京闻》写于五年(1090),苏轼任杭州刺史。《苕溪渔隐从化》说,此诗咏初冬风光,“歌妙。”这首诗虽然是写给的,但写的是深秋的景色,对刘本人的道德文章只字未提。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歌颂了刘的人品和节操。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初冬景色的描写。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的风景是橙橙绿的初冬景色。柑橘和松柏一样,最能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忠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的时候,天气大多阴沉沉的,渗透着悲秋的感觉。但这里有一个反常的情况,写出了深秋的丰富景象,透露着生机,给人一种昂扬的感觉。所以宋代诗人胡载以此与韩愈的诗“是早春一春之利,绝胜帝都烟柳满”相提并论,说“两首诗意颇同而言异,曲皆妙”(《苕溪渔隐从化》)。
荷花和菊花是历代诗人的吟咏对象,往往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但为什么这首诗一开始就高度概括地描写荷花和菊花的意象,表现出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完全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中最好的场景:橘色和绿色。橘和橘虽然并驾齐驱,但实际上全世界都在关注橘,因为橘象征着很多美德,所以屈原写了《橘颂》,对橘进行了赞美,主要是赞美橘独立自主,色细内白,持德无私,优于伯夷。这首诗的结论就有这个意图。它集景、物、人于一炉,含蓄地赞美了刘京闻的性格和秉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090(元佑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工作,同时担任浙江和浙江两地兵马都督的刘也在杭州。两人一直是密友,有着深厚的友谊。诗人一方面视刘京闻为国士,以“乞刘基孙子”自荐;另一方面,给这首诗鼓励一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0),号子瞻、何忠,名铁罐道人,东坡居士,号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字纵横;诗歌题材广泛,清新健康,运用夸张的比喻,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是豪放派,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也称“苏辛”;散文写作丰富奔放,与欧阳修并称“瓯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好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以墨竹、奇石、枯木见长。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千古四大文学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册》、《古木怪石图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