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次元有偏见?
但真正熟悉二次元的人都知道,其实很多作品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惨,有些作品很精彩,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思考不亚于荧幕上的电影电视剧。像2006年播出的《死亡笔记》,内容紧凑,情节深刻,内涵十足,足以毁人三观。
死亡笔记
其实偏见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1。幼稚;2.非主流;3.虚构的。
第一,幼稚
很多人不喜欢二次元主要是觉得二次元作品幼稚。
对于这些人,我只想说,他们的思想太TM顽固了,对二次元的看法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当时二次元的发展刚刚起步,很多作品主要是针对幼儿的,内容也确实有点幼稚,比如《大个儿头(bi)老子(王)》等等。
(好邻居,他姓王,可以藏在床下的柜子里。)
那些东西真的是给小盆友的,只是时代变了。现在的二次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有些作品甚至深刻到让人怀疑人生。
例如,2003年的沙耶之歌。
(这个女生很可爱吧?我不会让她出去的。)
这是一个galgame,算是二次元,但不是动画,因为不能改编成动画。它的内容太震撼,太颠覆,即使有日本极其大规模的动画审查机制,大概也很难通过审查。这部作品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二次作品之一。我觉得看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了,三观碎了一地。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努力把自己的三观一点一点放回去。
故事的主旨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孩相爱了,但女孩不是人类,而是一种喜欢吃人内脏的外星生物。一个男人之所以会爱上这个怪物,是因为那次意外,他的认知能力发生了变化。他的认知和普通人完全相反。在他眼里,人类长得像怪物,而怪物长得像人类。
(主人公眼中的世界正好与普通人相反)
这个男人爱上了这个怪物。为了和这个怪物在一起,他抛弃了几乎所有的人类伦理。比如他为了保护怪物而杀死邻居,甚至为了掩盖秘密而杀死前来关心自己的朋友。然后他知道了怪物的真面目,但他根本不在乎她是不是怪物。他只想和她在一起,甚至和她一起吃人的内脏。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是为你爱的人付出一切,所以这部作品简直就是爱情的极端体现,因为主人公放弃了一切,他放弃了友情、亲情、道德,甚至到最后放弃了自己的人类身份。很多人在评价这部作品的时候都说故事充满了血肉,黏液,腐烂,怪味,但是里面的爱情太纯粹了。这对夫妇都是可怕的怪物,但他们的爱情是一尘不染的。
这部作品的编剧虚渊玄简直是一个神一般的人。他喜欢把人放在各种极端情况下拷问人性。在他随后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一贯的风格。例如,在他2006年出版的小说《零命运》中,他创造了另一个极端人物卫宫切嗣。
(卫宫切嗣)
卫宫切嗣和《沙耶之歌》的主人公坂本佑二是完全相反的。
卫宫切嗣是理性至上的,他追求正义。他可以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而牺牲少数人的生命,但他的理智是扭曲的,因为那少数人即使有自己的至亲也不会犹豫。
(年轻的卫宫切嗣为了防止父亲造成更多的灾难,亲手射杀了自己的生父。)
坂本佑二则是感性至上。他只为叶莎而活,可以为叶莎放弃其他东西,但他的感性也扭曲了,因为他真的放弃了其他一切。
(坂本佑二可以为赛亚裙放弃一切)
感性和理性这两种极端的表现,是对人性的拷问。我相信这种折磨已经深刻到足以颠覆某些人的三观。这些作品幼稚吗?
不,二次元内容一点都不幼稚。只是那些偏颇的人见识太少,没看过深层次的二次元作品。
而且,如果二次元很幼稚,那现实生活中的影视不也很幼稚吗?和以前一样,各种抗日剧满天飞,到处都是各种脑残台词和片段。我真的觉得编剧和导演的智商应该充电了。
这句台词值得细细品味。
还有这个。
(预测皇帝的到来)
这些夹子简直就是抑郁症的良药。看一次笑一次,效果特别好。
综上所述,二次元作品中有足够深刻重塑三观的内容,真人电影中也有幼稚搞笑的片段。
所以,不要片面的认为二次元作品幼稚,它只是一个体裁,和内容无关。
第二,非主流
还有人对二次元的偏见,源于他们认为二次元是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是指一方面这种文化的知名度不高,不如主流文化知名。
举个例子,如果你随机采访身边的人,至少有80%的人知道、张无忌、楚留香、陆小凤的名字,但如果你问鲁、征服者王、艾伦(这些名字都不小,都是名著中的代表人物),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清楚。
征伐王在二次元圈很有名,但估计大部分普通人都不知道他。
另一方面,二次元文化并没有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
大部分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都很少接触二次元。他们不喜欢也不关心二次元的内容。比如你见过很多商业领袖或者行业精英出于个人兴趣聚在一起谈二次元吗?(尤其是出于兴趣,因为二次元是慢慢产业化的,所以很多行业大佬为了一些商业需求会讲二次元文化,但是真正喜欢二次元的又有几个呢?)
由于大部分成功人士不关心、不谈论二次元,所以二次元文化不会被主流社会重视。
受众少,被忽视,所以大多数人对二次元有偏见也就不难理解了。
只是,这种偏见有意义吗?如果这种偏见是针对内容本身的,那就好说了,但是前面说二次元内容本身还不错,那为什么还会有这种偏见呢?四个字,时代因素。
像现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精英,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一般都是70年代左右出生的。那时候二次元文化刚刚起步,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内容,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会喜欢,但是长大了就不会看了,对二次元文化的认知也就停留在那个时候。
现在虽然二次元发展的如火如荼,优质作品层出不穷,但是那些上层人士年纪大了,思想也僵化了,不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成了一群固执的人。
比如《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曾提出科技三定律:
我出生时存在的任何技术都是普通世界原始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诞生于15-35岁之间的技术都是革命性的产品,会改变世界。
任何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技术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都会受到上天的谴责。
这三大定律表面上是在说科技,实际上都是在说人性。
人老了,就喜欢固守原有的生活习惯,本能地排斥新事物,不管是新技术、新文化还是新思想。反正老一辈的人大多就是不喜欢(当然也有少数牛人老了以后还是能克服本能接受新事物的,但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所以,即使现在的二次元内容早就脱离了幼儿的范畴,那些有社会影响力但已经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不肯接受。
所以,感谢这些人,现在的二次元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不被主流社会认可。
然而,现在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二次元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会逐渐取代老一代的社会地位。当喜欢二次元的人掌握了社会话语权,二次元文化就会成为主流文化。
不信?就看看现在的金庸文化吧。现在金庸文化是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金庸父亲的小说被各种方式翻拍,几乎是毁于一旦。现在很多名人也把金庸当成偶像,最典型的就是马云,一个经常被逼到墙角认爹的人。
第三,虚构
还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二次元,因为他们认为二次元都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虚构、幻想、故事。这些东西毫无意义。
的确,二次元描述的是虚构的内容,有很多地方脑洞大开,想象力无穷。比如《悉尼骑士》第63句,男主角谷风长刀和身高17m的外星生物白?确认了关系。
这个故事真的很大,纯属虚构,但虚构呢?虽然内容是虚构的,但它传达给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无论是看二次元,还是看真人电影,我们都在寻找什么?主要是情感上的触动。只要传达给我们的情感真的能打动我们,有必要在乎是真是假吗?
我是半个吃货,就以美食为例,比如少林寺的苏斋。少林寺的素食相当有名。它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它的素食可以和真的混淆,就像这个素食鸡翅。
(看起来像鸡翅吧?)
这道菜不仅看起来像鸡翅,吃起来和闻起来也很像(除了没有骨头),但实际上是用豆腐干精心制作的。
(这么看吧。)
这道菜色香味俱全。我们吃的时候主要是享受它的口感、味道、香味。当这些都可以满足我们的时候,真的有必要在乎是真鸡翅还是假鸡翅吗?
而且,即使二次元内容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真人电影是不是都是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