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
一、十五期间邵武市酸雨强度快速增加的原因。
1.工业用煤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快速增加排放是我市酸雨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本地污染源的排放。区域性和结构性污染问题对酸雨污染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以福建华电邵武发电有限公司、邵武中珠纸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当地燃煤大户,每年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氧化物;此外,氟化工、硫酸生产、氮肥生产企业也向大气环境排放大量酸性氧化物,这些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与邵武市降水造成的酸雨污染密切相关。
2001年,邵武市年工业用煤量约60万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约768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4168吨。2003年后,年工业煤耗迅速达到654.38+0.2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硫约15360吨,排放氮氧化物约8336吨。2001的酸雨频率为89.1%;2002年为66.2%;2003年下半年以来,酸雨率达到100%;2004年酸雨率达到92.2%,其中10月为100%;2005年,酸雨率达到100%。
2.邵武市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加剧了该地区的酸雨污染程度。邵武市位于富屯溪河谷盆地,静风频率高,逆温频率高,混合层高度低。据邵武市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地面风速为1.0m/s,静风频率高达57%,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污染源排放的空气污染物将长期停留在河谷盆地。
3.工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结构性污染是该地区酸雨污染的另一个原因。邵武市主要工业大气污染源分布在当地主导风向;如邵武电厂位于邵武市西北5公里处,邵武中珠造纸化肥厂位于邵武市东南7-10公里处。邵武市区常年主导风向为沿江东南和西北风。姚村、下王塘、下沙、晒口的主要空气污染源正好处于市区主导风向。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空气污染物都会在邵武市区上空,造成市区“逢雨必酸”。当地主导产业为能源化工,产业链短,缺乏下游深加工产品,结构性污染突出。
4.从当地天气情况分析,北方冷空气过程与酸雨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以推断,污染物的长距离迁移也是造成本市大气降水酸雨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但污染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邵武市控制酸雨及其危害的主要措施:
1.邵武市要大力优化工业布局和结构,切实改变结构性和区域性工业污染问题,从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降低能源和物质消耗。
2、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建立我市酸雨监测网络和二氧化硫监测网络,加强二氧化硫排放源监测,邵武电厂重点二氧化硫排放源安装在线自动连续监测装置。建立酸雨和二氧化硫动态管理制度,密切监测酸雨污染。
3.组织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共同研究降水酸雨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加强降水监测能力建设,成立本地区降水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小组,进一步加强降水酸雨观测,增加郊区比对监测点和降水阴阳离子组分分析,加强酸雨研究工作, 测定邵武市各区域的降水酸度,摸清邵武市酸雨污染的形成机理、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酸雨控制政策。
4.加强污染源综合治理,对重点污染源采取脱硫措施,减少酸性氧化物排放。在全市范围内,政府出台了限制煤炭含硫量的政策,特别是邵武电厂、中珠、化肥厂、海鑫、华鑫、费勇、轮胎厂等,要求使用低硫煤。同时,推广使用工业固硫型煤。
邵武电厂实施烟气脱硫,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释放环境容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增加化肥厂硝酸尾气吸收处理设施,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对海鑫、华鑫和费勇的含氟化氢残气吸收装置进行了改造,减少了氟化氢的排放。
4.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和广大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公众了解环境污染特别是酸雨污染的基本知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