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同行,你该如何恢复中金财富战略升级发布会?
大会前后有几个环节,邀请了CICC研究院、财富服务中心、全球家族办公室、腾讯的很多人来分享。
事实上,整场会议只讨论了两件事:CICC的研究能力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
会议的第一部分重点讨论了CIO的角色,体现了买方的研究立场。
CIO的全称是首席投资官,这个角色属于CICC财富服务中心。换句话说,CICC财富管理业务部已经把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这与CICC一直标榜的“买家研究”概念有关。一般来说,买卖双方的概念主要是在资产管理或投资研究领域。比如基金公司是买方,券商研究所是卖方。所谓买方研究,是指CICC将客户的资产作为一个整体,视为一块需要投资的资金,通过买方视角的研究和投资,获得合理的可投资资产,然后提供动态的投后服务,从而完成财富管理的全链路。
所以CIO的作用相当于整个业务链的起点。只要能在大方向上准确,就能保证客户的长远利益,加深服务关系。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业务部门可能没有这种功能,也可能通过体制外的机制进行连接。但研究所毕竟有自己的变现模式,不可能对散户的投资结果负责。
这样看来,CICC发布会前两个部分(研究所+CIO办公室)的定位可能会稍有偏差。如果更多地强调CIO职能的价值和目的,而不是判断市场,可能会给听众留下更深的印象。
……
会议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CICC财富提供的三个解决方案。
虽然这三个解决方案面向不同的客户和场景,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组合CICC的最大边界,或者说是首席经纪人的能力。
在这部分财富规划中,亮点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解决方案的设计。所以在接下来的页面中,三个经典场景分别是子女教育、房产和退休规划。
考过投资资格的朋友都知道,经典的资产配置教材里都要求有这些东西,但是一入行就显得有点虚了。中国人似乎不太依赖金融机构做这些事——基本上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家里是怎么回事,这个算盘其实是你自己打的。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算盘,太短视或者思路不清,最后都很难有好结果。所以这部分内容花了很多时间讲理念。这也是CICC“策划服务”的目的:把模糊的东西说清楚。
那么,CICC最终依靠什么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商业呢?答案是分账(下图右半部分)。这些子账户的主要区分标准是投资期限。
财富规划可能是三个解决方案中最难实现的,尤其是在中投证券的客户是CICC体系之后。就中国人的投资习惯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战场,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
这个叫“金钟财富中国50强”的东西,其实是一个产品端和服务端的解决方案。它这里的“50”是指有公募和私募的产品池,定位于高端客户的定制配置目标池。据该业务负责人介绍,这50款产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年都会有10%的产品被更换。
CICC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机构。申万宏源曾经发布过类似的解决方案,名为“私募50计划”。中信证券2018推出的全明星FOF也是类似的思路,只是最终的产品形态不同,中信更倾向于一步到位。
做到50个机构或者50个产品并不难。只要有销售,资产管理机构就会抢着合作。即使在中国,公私产品的评价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模型和制度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管理者的坚定数据和基于研究的定性把握。
这个池可以理解为基础池,最终会匹配CIO对市场方向的判断,得到不同的具体配置方案。因此,它重视的是产品(基础资产)本身的稳定性,而不是在特定时期创造的超额收益。
当然,“中国50”也是CICC弥补自身产品线不足的重要手段,需要通过这样一套解决方案来拉拢高素质的管理者。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想起之前媒体报道的CICC财富的一个经营策略:
说实话,这个演讲可以写进教科书了。作为顶级金融机构的前辈,刘蔓的演讲水平令人印象深刻。整段之后,我只记得一句话:“我们不仅仅是为他们服务,我们是他们的一部分”(指与客户同行)。
GFO的主要服务包括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咨询和家庭事务,主要目标群体是企业家,尤其是私营企业家。演讲中间使用了很多宏大叙事,呼应了金钟文化中间的“对国家的思考”。显然,这是不容易模仿的。
演讲中提到,GFO不仅是一个新部门,而且是一个跨部门组织。还是印证了财富管理是一项需要调动多方资源的综合性业务的想法——这句话的反面是,单一的业务形态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自我体系内完成闭环。
……
最后,腾讯那段讲了腾讯在金融业务上的探索,亮点不多。总的来说,腾讯对客户关系网的挖掘和对客户形象的深入刻画值得关注。
能够通过数据“知人不知面”,一定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微信最近接入了工行的银行储蓄服务,也是在完善腾讯的客户画像刻画维度。也许很久以前,银行领导认为只有他们能做到这一点。
……
以上是看完CICC财富战略升级发布会的一些感想,仅供饭后闲聊。时代在变。越早明白,就能越早开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