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每月新增公共充电桩5.2万个,产业链企业业绩分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的不断上升,充电设施行业的热度也在持续上升。

日前,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联合发布的《加快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底,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能够提供基本充电服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6618高速公路服务区中,3102服务区已建成充电桩约13400个,基本能满足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这是今年充电桩行业的又一利好政策。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提出以市场化方式促进优胜劣汰和配套产业发展,大力建设充电桩,并以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予以支持。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多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例如,上海计划到2025年,全市车桩比不高于2:1;北京计划到2025年建设70万个充电桩。在政策利好下,大量资本和玩家涌入充电桩行业。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充电桩相关市场“新玩家”超过5万人。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能力也大幅提升。特锐德(SH600406,股价18.57元,市值193亿元)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充电容量超过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根据NAAS(股价:6.12美元,市值:13.11000亿美元)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完成充电量10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0%。

过去一年,每月新增公共充电桩5.2万个。

持续加码的政策红利,吸引着各路玩家争相进入充电桩领域。

目前充电桩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主要有以星星充电、特来电为代表的运营商主导模式,以蔚来、奥威塔、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主导模式,以能链、云快充电为代表的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主导模式。

其中整车企业的建设思路与另外两家不同,主要推广适合自己车型的专属大功率充电桩,后两家则以标准化产品辐射更多车型。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进联盟技术与认证部部长刘凯看来,目前车企主要是想更好地服务自己的用户,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受众更广泛的公共充电桩运营商更关注投资回报。目前以60kW或120kW的动力桩为主,一般在15分钟到1小时就可以充满电行驶200公里。

“充电桩的标准在不断提高。目前市场上需求的是120KW一体化双枪DC充电桩,充电对象多为公交车、网约车、出租车。运营商可以结合公交充电规律,白天全面开放网约车和出租车运营,晚上保证自己公交车辆的充电,实现收益最大化。”珠海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世英说。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截至2022年7月,联盟内成员单位共上报公共充电桩1.575万个,其中DC充电桩68.4万个,交流充电桩89万个,交流-DC一体化充电桩485个。20265438年8月至2022年7月,每月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2万个。

“我们判断,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有8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至少需要2000万个公共桩。在这个过程中,建桩总投资可能需要2万亿,加上每个充电桩建成后的运维,一个桩的运维成本大概是每年1,000元到3000元,所以这是一个几万亿的市场。”能源链智慧电力创始人兼CEO汪洋说。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2017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仅为72亿元。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的推动下,2021年达到419亿元,2017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55%。预计2026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285438+0。浙商证券研报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充电桩数量有望达到1399万个,对应市场空间为1963亿元,2026.5438+0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65%。

产业链企业的绩效分化

据了解,充电桩产业链包括上游充电桩组件制造商、中游充电桩运营服务商和下游服务支持环节。其中,设备零部件制造商和充电桩运营商是充电桩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

a股上市公司中,充电桩核心设备供应商有国电南瑞(SH600406,股价28.85元,市值1931000万元)、许继电气(SZ000400,股价21.62元,市值218万元)、奥特迅(SZ)。核心零部件厂商有同和科技(SZ300491,股价14.74元,市值26亿元)、盈科锐(SZ300713,股价14.86元,市值23亿元)、银河电子(SZ 002513)。头部充电桩运营商有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等。融合充电平台的核心玩家有能联智电、朗芯科技(SZ300682,股价28.47元,市值299亿元)、云快充电。

wind数据显示,从已发布中报的企业来看,充电桩行业相关上市公司主营收入普遍增长,平均增长18.31%,其中能联智电、同和科技等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超40%;但在净利润方面,企业间分化较大。银河电子、万马股份等企业实现了200%以上的涨幅,盈科锐、奥特迅、同和科技等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目前,中游收费运营商成熟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例如,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的TEPCO,在过去三年中仍处于亏损状态。

数据显示,TELD 2019至2021扣非净利润分别为-65438+6500万元、-2.69亿元和-65438+3500万元,扣非累计亏损5.6亿元。但TELD母公司2022年中报显示,其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及其他”毛利约为2.45亿元,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增长5.08%。

能源链智能的王阳认为,企业实现盈利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但新能源服务领域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中国的充电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最近两三年我们会继续投入市场,盈利预计至少在两到三年以后。我们认为,未来两到三年,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可能会缩短到20分钟到30分钟,但车主在充电过程中仍有各种衍生服务需求。”汪洋说。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新闻,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