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发展纲要明确了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第一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2.执行质量岗位规范和考核制度。对企业质量安全实行“一票否决”。3 .企业应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4.企业应当履行质量保证责任,并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5.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决策。鼓励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2)强化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创新。1.制定并实施国家重点监管产品目录。2.建立质量和安全联络点系统。3.建立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4.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动植物外来有害生物防御体系、进出口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国境卫生检疫风险监测体系。5.建立和完善质量指标体系,将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6.构建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登记制度为基础,以物品编码管理为追溯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7.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的惩戒力度。8.鼓励发展优质信贷服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信用服务市场。(4)优化质量发展环境的主要创新成果1。推进社会主义先进质量文化建设。提出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倡导科学合理、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观。2.完善社会质量监督机制。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加强质量舆论监督,引导各类媒体客观发布质量问题信息。3.推进优质服务市场化进程。推进优质服务机构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中国优质服务品牌。4.深化国际质量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主办国际质量会议,建立双边和多边质量合作与磋商机制。(5)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中的主要创新点1。加强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学科建设,形成质量人才培养的层次格局。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2.建立一批重点突出、优势突出、资源丰富的质量创新基地。培育和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3.实施标准分类管理,加强强制性标准管理。缩短标准修订周期,提高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4.建立标准化科技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5.建设一批重大精密计量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6.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质量状况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和公众质量安全评价。7.推动管理体系标准在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8.加快开发和实施新的服务认证体系。9.提高认证认可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度和话语权。10.完善食品农产品快速检验检测手段,提高检验检测能力。11.建立健全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技术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12.加强出入境疫病监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实验室检测联盟。13.加快质量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运用物联网等信息手段,依托物品编码、组织机构代码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6)实施质量改进项目的主要创新是1。实施质量改进项目。建立中小学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普及素质知识。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质量管理相关专业,培养质量专业人才。2.实施可靠性改进项目。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提高可靠性水平,推动我国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和高可靠性转变。3.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改善项目。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推进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4.实施质量对比改进项目。在重点行业和支柱行业,开展竞争性绩效比较。在产业链和区域范围内,比较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工艺质量和管理绩效。建立优质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技术支持等公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5.实施清洁生产促进项目。构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