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祯的人物经历
1988年春,刘世珍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泰国泰隆有限公司想在中国投资几百万美元、2万锭的棉纺项目──这也将是中泰第一个纺织合资项目,由泰国提供全部设备和原料,产品包销。市领导对这个“双头”工程非常重视,要求积极努力。为了拿下这个项目,这个“拼命的三郎太”曾经连续两个月来来回回,有时没日没夜,一口气跑了十几趟。
经过两个月的东奔西跑,这个项目终于落到了杜坡山脚下。一位去“七棉”的同事惊讶地说:“按惯例,光是研究这个项目就要半年,盖243个公章至少要半年。你四五十天就把这个项目跑了,真是不可思议。”5月1988、12日在泰国曼谷签署协议成立鲁泰纺织有限公司;9月7日,“泰伦”公司总经理参观工厂。5438年6月+10月,鲁泰纺织有限公司诞生。
人的故事:55天创造的奇迹
刘世贞有着非凡的忧患精神。他的工作日程中从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一年几乎365天都在工作。有一篇题为《绝望的三郎太在杜珀山脚下》的报道。4月1989在淄博日报报道过,是刘世珍。企业从日本引进先进的2112O锭子纺纱设备,当时国内部分机组正常安装速度一般在一年左右。刘世贞召开了班子成员紧急会议,大家达成一个* * *知识,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生产。这样,他们只用了55天就完成了安装并成功试运行。鲁泰向合资伙伴展示第一批产品时,对方半信半疑,认为是从某处借来的样品。当合资伙伴确认是鲁泰生产的样品时,惊讶不已,不断点头。他们当即表示,每年按照企业合同不会拿走任何分红,全部用于鲁泰公司扩大再生产。
在技术管理方面,刘士祯非常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坚持把科研放在核心位置。他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为先”的管理理念。2000年成立技术中心,2009年扩建为“鲁泰纺织服装工程研究所”,科研团队不断壮大。逐步建立以外部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以战略客户和关键供应商为联盟;以R&D、设计、营销、生产、采购为主体的“双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形成了“一基地、两站、两室、三中心”的科研体系。截至2014年底,鲁泰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公司参与或主持制定了标准21。
在品牌建设上,刘士祯在企业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名牌战略”。在名牌战略的推动下,鲁泰产品在国际棉纱市场上被泰国、新加坡、日本客商誉为“中国纺织业的茅台酒”。2004年9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名牌及质量管理先进表彰大会”上,鲁泰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鲁泰格蕾芬”衬衫荣获“2004年度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之后,公司色织布、高支高密纯棉坯布、精梳纱产品相继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纯棉色织布80件、100件”产品获得“出口商品免验”资格。在人才培养上,刘世贞秉承“以人为本、严谨、科学、客户至上、诚信、共赢”的价值观,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文关怀。在优化完善评先培优、技术竞赛、科技表彰、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等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之路的自我管理培训与实践,搭建员工成长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在环保方面,刘世贞不惜重金。他认为,要想做好企业,就不能重复西方环保“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他必须全面融入国际社会,高起点,高瞻远瞩,重视社会责任。他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不仅得不偿失,还会以牺牲未来的发展潜力为代价。在他的带领下,企业一直倡导绿色低碳环保,每年加大科技投入,扩充R&D团队,全力实现节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实施低碳节能工程。在污水处理方面,投资2亿元建设了4座污水站,日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既处理了企业自身的染整废水,又承担了当地的城市污水处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