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岛的佳宜超市为什么倒闭了?
Www.hexun.com 2005.11.14 14:42《财经》杂志。
作者:苏丹丹
民营连锁巨头如何在与“政府项目”的联姻中陷入困境
“我只能为了家族友谊的重组继续尽我所能,别无选择。”32岁的林文创是广东省最大的私营连锁超市集团的负责人,他的话语中带着疲惫。
广州佳宜超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宜)曾被誉为“广州第一超市”,曾是广州连锁商业的“明星工程”;自去年5438年6月+10月停业清算以来,旗下25家门店在破产重整中挣扎多年,其中至今已有23家门店倒闭。
相关资产核实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65438+10月09日,广州嘉怡总资产4.35亿元,总负债5.54亿元,明显资不抵债。
与佳宜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林氏家族旗下广州宝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信控股)旗下的另一家超市品牌——广州岛价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岛价)。受亲情友情影响,广州岛内38家门店从去年开始陆续关闭,仅15门店一直经营惨淡。
2002年初,为了进入广州政府的“农改项目”(即传统农贸市场改造为生鲜超市),林不惜放弃自己岛价的控股权。仅仅一年后,政府搞的“农改”难以为继,国有股东大举减持股份;三年后的今天,曾经辉煌的佳宜超市更像是“政绩工程”失败后的牺牲品。
曾经的民营连锁超市巨头、全国零售企业30强之一的宝信控股,为什么要和当地政府联姻谋求发展,为什么会陷入困境而无法决策?故事并不复杂,却耐人寻味。
“政府项目”
林文斌、林文创、林三兄弟来自广东潮汕。由于从广州本地价格起步,在南粤商界颇有名气。
1996年底,林氏兄弟成立当地第一家仓储式超市时,其店面还只是广州石牌村的一个临时建筑;到2002年3月,广州岛价被深圳市民润农产品流通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润)以51%的股份收购之前,主营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2家,是当年广州最大的民营连锁超市。
林将广州岛部分股权以现金2000万元出售给民润。仅三个月后,2002年6月,林以2000万元的资金入股佳一。亲情是广州市政府实施“农改超发展”的“民心工程”。“农改超”就是按照现代超市规范改造传统农贸市场。广州政府以国有资本推动,引导社会资金多方参与,旨在提升农贸市场水平,加强食品安全,改善市容市貌。它实际上是本世纪以来在中国各大城市流行的“政绩工程”。
林参股广州宝信,家族企业,注资2000万元,嘉义20%,广州友谊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深交所代码:000987,以下简称广州友谊)80%,注册资本6543.8亿元。
“2002年初,海岛国内价格发展到12店,但已走出最佳经营期。”广州岛房价副总经理钟对《财经》表示。
1996-2001期间,传统商业的转型给了新兴仓储式连锁超市很大的发展空间,是广州岛价等本土连锁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以来,广州本土零售业竞争加剧,更具资本实力和规模优势的外资连锁巨头涌入,包括法国家乐福、香港百佳等,使得本土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微利运营的民营连锁业进入瓶颈期。
这时,林成了嘉义的股东。在外界看来,他是以出让家族企业广州岛的控股权为代价,全力以赴进入“政府工程”以求自身发展的。
家友由政府控股,由有经营连锁超市资质的私人股东经营;公司董事长为国有股东代表,总经理为林三兄弟之一的林。
政府支持,国资背景,精英团队——拥有一切优势的广州亲情,迅速扩张。成立之初,政府就向佳宜提出了“农改超”的任务:一年内发展25家店,三年内100家店,实现年销售额100亿元,每家店生鲜商品营业面积必须占一半以上,计划三年后上市。
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到2003年中期,佳怡商店的数量已经大大扩展到24家。然而好景不长。这一年,与嘉宜几乎同时成立的广州“农改超”的另一支主力军嘉应超市因经营不善倒闭。时至今日,大部分城市响应“农改”而诞生的生鲜超市都惨淡收场。究其原因,运营成本高,规模小,使得产品在数量和价格上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这是一个致命因素。
据业内分析,改造一个传统农贸市场的成本是开一个普通日用超市的3倍;即使选择新的生鲜超市,在传统农贸市场和外资连锁超市“巨无霸”的夹击下,其定位和生存都是尴尬的。
根据广州钟政珠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嘉怡自开业至2003年4月30日,累计亏损3043万元。总资产2.47亿元,而总负债却高达654.38+7800万元。
“扩张太快,投资太急,资金占用太多,是嘉怡经营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的直接原因。”黄汉中说。在风雨飘摇中,嘉义成立仅一年,国有股东就宣布退出。
“国退民进”
同月,林氏家族旗下的两家公司广州中联投资有限公司和广州中旗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收购了嘉义国有股东50%的股份。由此,林在嘉义的股份增至70%,原四大国有股东合计持股30%,股权平分,各持股7.5%。
“国退民进”是一个秘密,嘉义的很多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直到2004年嘉义陷入困境才知道。
“当时我们供应家族友谊,是因为看中了政府的支持——我们不和林家做生意,而是和国有股东做生意。我们对他们之间的股权转让一无所知,也很无奈。”佳怡供应商之一林海红说。
《公司法》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嘉义四家国有股东在公司刚成立一年就大规模减持,明显违法。据说转股是在广州市政府的协调下完成的,广州市商务局领导出席了为此召开的股东大会。
知情人士透露,广州嘉怡是“政府工程”的产物,四大国有股东的参与原本就是政府的意志。到2003年,家谊管理薄弱,前景堪忧,国有股东信心动摇,家谊被视为包袱,“急于摆脱”;而让民营股东林接手,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政府意志”
《财经》了解到,政府退出时还与林签订了补充协议:四大国有股东虽然减持至30%,但实际享有股权转让三年半内54%的分红权(2003年7月至2006年2月13.5%),即各股东分享13.5%的年收益。到期后再协商未来分红比例和股权转让。
显然,这份补充协议增加了林增加亲情的成本。
2003年9月,林在增持佳益股份后,以48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广州岛51%的股份。
此时,广州的门店数量已经从合并前的12家,扩大到并入深圳民润一年后的37家。加上林2000年创办的汕头市海岛平价连锁商业有限公司开设的12家门店,目前国内平价门店总数已达49家。佳一有24家店。这样,林实际控制的超市连锁店就有73家,加上林控制的广州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以及在中石化广州加油站投资设立的“中旗便利店”,林氏家族的控股公司宝信控股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民营连锁超市集团,2003年进入中国零售企业30强,排名第27位。
但在外界看来,风光无差的林链,早已因过度扩张而开始下滑。
"连锁零售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利润低的行业."广州超市联盟前秘书长杨建民认为,充足的资金是连锁超市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入股嘉义一年后,在“政府意志”下大举增持,随后又斥巨资回购岛内股份。林家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
根据广东羊城会计师事务所对佳一的验资报告,截至2004年6月5438+00日,公司自成立以来的所有银行贷款从未由国有股东担保过一次,全部由林氏关联公司担保。
“我们先增持嘉义,然后用嘉义的股份向银行贷款,回购岛价。”林文创告诉记者。
但此时由于国有股东的大规模减持,实际上失去了“官位”和国有资本支持的广州佳艺,以及其在岛内的控股价格,都陷入了林氏民营资本独大的窘境。
寻求增资
2004年,由于店铺太多,资金不足,广州佳一频繁遇到供应商货款结算困难。林氏兄弟开始布局上市融资。
主要系统上市的是林的控股公司宝信控股。去年2月,宝信控股与京华伊山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在广州签约,后者作为其上市保荐人,目标是在一年内将宝信控股带到h股。然而,上市之路并不平坦。各种昂贵的费用,给原本就窘迫的广州佳怡带来了更重的成本负担,也进一步占用了佳怡和岛内供应商的货款。之后,林被迫暂停上市计划,转而向嘉义国有股东提出增资扩股。
在嘉友的四家国有股东中,广州友谊是深圳上市公司,大股东是广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广州发展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发展)隶属于广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广州市最大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广州汽车集团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贸易)隶属于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50位。广州烟草贸易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烟草)隶属于广州市烟草专卖局。
显然,林氏兄弟希望借助四大国有股东的雄厚资金实力,共同应对资金危机。但后来发生的一切都表明,这个决定最终让林后悔了。
2004年9月左右,广州发展和广汽交易两家国有股东承诺在正式增资扩股前,提前给佳音贷款2000万元,并约定在今年9月左右分四期支付,全部用于结算费用和支付佳音急需的货款。
但是,借钱的条件比较苛刻。“国有股东在借钱的时候和民营股东签了几份协议,其中一份协议约定,如果嘉怡在借钱一个月内的销售额没有达到654.38+0.2亿元,就要立即还款。”知情人说。他还透露,“国有股东也承诺出资6543.8亿元增资扩股,但之前要受国有股东委托,理由是增资扩股前需要盘点账目,要求暂时拆分岛价和家族友谊。”
2004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9日,国有股东正式委托广州佳一,托管团队随即进驻。当天,嘉义、广州岛数十家门店全部停业盘点,并宣布于6月22日10恢复营业。
进一步的发展表明,国有股东这次入主家族友谊,并不是临时托管那么简单,背后明显有排挤民营股东的迹象。
监护权风暴
2004年6月22日10,广州岛内38家店铺恢复营业,但嘉义有25家店铺未能如期重新开业。“屋漏偏逢连夜雨。”65438年10月25日,招商银行广州环市东路支行(以下简称招行环市东支行或招商银行)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嘉怡提前还款。
仅在3个月前的7月20日,广州佳艺与招商银行环市东支行签订授信协议,提供授信额度5000万元,其中654.38+05万元为流动资金贷款,另3500万元用于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授信期限1年。之后,招行于7月下旬向嘉义发放了两笔贷款,共计15万元;8月至9月,共为嘉义提取331.3万元。这次招行以亲情友情“财务危机”为由,要求提前催收贷款。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去年10月3日165438+上。同日,国有股东通知民营股东召开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后者出席会议后,国有股东代表要求他在广州中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上签字。根据调解书,嘉义将其部分门店转让给招商银行以清偿债务。私人股东拒绝签字。
第二天,国有股东继续召集民营股东参加临时股东大会。广州市商务局主要领导和招商银行环市东支行行长出席了会议。有关领导纷纷发言,要求民营股东代表林予以配合,并给林两个选择——要么签字转让,要么立即宣布佳艺破产。林被迫签字。
这份署名为165438+10月4日的民事调解书称,经法院调解,招商银行与广州佳一达成协议,后者同意以17核心支行北秀店、利港南湾店等固定资产,以评估价4664万余元补偿原告同等数额债权,不足部分以现金支付。
消息传出后,包括供应商在内的众多债权人多次大规模走上街头。165438+10月9日,国有股东单方面在广州日报发布公告称,广东羊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产核实报告显示,嘉益公司资不抵债,国有股东全体宣布终止托管;他还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同意公司作为债务人向法院申请破产。
随后,嘉义民营股东也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对国有股东的上述决定表示强烈遗憾和不满。双方矛盾公开激化。
112年10月12日,林召开临时股东会,提议撤销10月4日+165438股东会关于17店对招商银行债务进行赔偿的决议。在众多债权人的压力下,四家国有股东签了字。
之后,广州佳艺向广州中院提交申请,要求撤销公司与招商银行在国有股东主导下签订的民事调解协议,但至今未收到法院的任何回复。
就在广州佳宜陷入托管漩涡的时候,同城另一家国资背景的连锁超市宏城超市走上了舞台。
"接收者"
宏城超市,全称广州城建开发宏城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是大型国有企业广州城建开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2002年,广州城建开发集团被广州市政府海外“窗口公司”越秀投资公司(HKEx: 0123)收购,重组为越秀城建集团,宏城超市随后并入越秀投资公司。
截至今年9月,洪城超市在广东已有27家分店,34家便利店。与林氏家族宝信控股旗下70多家超市分店、100多家加油站便利店的规模相比,宏城堪称“落后”。
2004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9日,国有股东宣布托管嘉义,托管团队进驻嘉义。托管小组组长是与佳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宏城超市总经理洪。
广州嘉怡向政府和法院提交的嘉怡破产债务人的诉讼请求书指出,招商银行要求嘉怡17门店清偿债权的背后,其实是一些利益集团为接管做了准备。
知情人向《财经》透露,“17店风波”发生时,越秀城建集团和个别国有股东已经成立了另一家超市——万年佳超市。17店之一的嘉怡路景店甚至一度挂出了“万年佳”的招牌。
工商资料显示,广州万年佳超市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9日,注册资本8000万元——165438+10月9日,正是佳宜国有股东宣布解除托管的日子。据《财经》报道,万年佳超市与宏城超市国有股东越秀城建集团关系密切。
据知情人透露,广州市政府启动“农改超”工程时,宏城超市曾是首选。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只是“钦点”了林在嘉义的股权。这个家族友谊濒临破产,政府又一次想到了宏城超市。
鸿程超市总经理洪告诉《财经》,鸿程超市从一开始介入广州嘉义托管集团到之后不久退出,都是上级单位越秀城建集团授意的。
国资股东退出托管后,嘉义继续倒闭。由于民营股东的反对,原国有股东提出的破产议案没有被股东大会通过。到今年3月14,为防止店铺资产流失,11供应商债权人向广州中院申请佳怡破产;6月14日,广州中院正式受理此案。
佳怡破产案受理后,广州中院于今年7月5日发布民事裁定书,裁定继续拍卖佳怡广州大学城分店的装修及设备。对此,嘉义债权人在拍卖现场抗议,但未果。
据了解,佳艺在大学城分店的装修和设备花费了500多万元。大学城分店去年9月1开业,距离拍卖不到一年。法院作出的评估价为1.4万元,最终拍卖价为98.5万元。因为是内部拍卖,所以大学城分店的买家还不得而知。
此外,广州嘉怡破产后,嘉怡绿景店和科苑店的所有商品均被广州海珠区法院拍卖。
今年8月,洪城超市租用原嘉义大学城分店的物业,在原址开设洪城超市;5438年6月+10月,宏城超市上报董事会批准租用原嘉宜丽港南湾、绿景路、黄埔夏媛三家门店物业事宜。上述门店只是佳怡用来抵偿招行债务的17核心门店中的三家。
越秀城建集团企业管理中心副总经理黄向《财经》强调,宏城超市并没有接手嘉宜超市,只是租赁了原嘉宜店所在的物业。
事实上,广州佳宜最有价值的门店资产已经在暧昧的重组等待中逐渐被侵蚀——自去年6月5438+10月以来,广州佳宜全部25家门店中已有23家倒闭,只有另外两家,连同岛内所有门店,由供应商合作,实行“全寄售经营”;即在广州嘉义监理集团的监管下,引入原供应商债权人和新的合作供应商共同经营。
今年9月27日,在广州中院主持召开的嘉义第一次全体债权人大会上,拟在“十一”假期后完成相关资产的清查评估,并据此表决重整或破产。至今没有结果。
“嘉义已经关闭一年,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分散,现有资料不全,破产或重组前必要的进一步审计工作进展缓慢。”负责资产核实的嘉宜超市监管组组长、广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杨振宇告诉《财经》。“重组之路并不乐观。”一位还在为亲情重组奔波的供应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