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超市”开业。新零售时代来临了吗?

近日,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没有收银台,不用排长队,不用购物就可以离开。第一次进店,打开“手机淘宝”,扫描店门口二维码,即可获得电子准考证。过闸机时扫描这张电子准考证,进店后就可以购物了。在里面不用一路掏出手机。不过这个超市只是试水,商业化还没有时间表。

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就是,所有能节省人力的地方都尽可能用机器代替,比如无人驾驶,比如这两天刷屏的无人超市。

技术还不成熟

事实上,无人超市的出现并不只是最近的事情。2016年初,瑞典出现了一家无人便利店Nraffr,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门,用信用卡支付。去年下半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了“无人便利店”计划,在便利店中引入无人收银台和“电子标签”。日本便利店巨头罗森成为第一家采用这项技术的公司。此后,7-11、全家福等日本5家大型便利店宣布将引进该系统。今年5月,韩国乐天集团在高配版7-11 " 7-11?签名”,开始试验使用生物技术“刷手”付款。

相比瑞典、韩国、日本的无人便利店,亚马逊去年年底推出了亚马逊。技术更先进的Go便利店,采用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图像分析等智能技术。这些技术也应用在无人驾驶汽车上。简单来说,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是通过感应人与货架的相对位置以及货架上商品的移动来计算谁拿走了哪件商品。

这几天刷屏的杭州无人超市,使用了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物联网支付等技术。其中,关键在于给每个商品加上RFID(俗称电子标签)标签,这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可以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物体并获取相关数据,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无需人工干预。目前,类似的技术将在一些图书馆和线下商店的磁扣中使用。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对成熟且廉价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RFID标签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问题。例如,无法识别玻璃等特殊材料制成的商品。如果紧紧握住标签,它将不会被识别。所以相对于亚马逊采用的计算机视觉,虽然这种技术已经成熟且便宜,但要满足未来的无人超市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从技术上来说,目前即使是计算机视觉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多拥挤的时候,很容易认不出来。亚马逊的亚马逊?去,目前只能应付不到20人的情况。

运营成本不低。

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相信这些细节会逐步解决。更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无人超市会是线下零售的新方式还是新趋势?

从商业角度来说,无人超市应该以节省人力、提升购物体验、能够大规模复制和规模化为目标。比如日本的无人便利店计划,就是因为日本的人力成本太高。中国零售业未来必然面临同样的问题。

但是,从服务的角度来看,零售店的营收是否应该只考虑人工成本这一单一因素呢?恐怕不行。某投资机构投资人以7-11为例做了成本分析。目前7-11是全球最大的便利店,但其人力成本仅占总营收的1.8%,即使加上房租也不到5%。如果砍掉了人力,需要人做的项目和服务就做不成了。相反,这些项目和服务是其利润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相比之下,这就不划算了。

其实不管是亚马逊的亚马逊?Go还在“淘咖啡”。想要真正做到无人驾驶,不影响用户体验,它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成本必然会非常高。除非大规模复制使用,才有可能降低其成本。但问题是,这类无人店对人流、用户群体、产品结构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至少要在人流密集的商圈、住宅区,否则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都是无人超市的门槛。

随着新技术的推动,线下消费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场景不断涌现。不过,这种无人超市是会成为新的趋势,还是会取代传统的零售模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然而,在这个智能时代,也许一切都充满了可能性。

总有一个探索新事物的过程。是否真的划算,只有运营一段时间后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只能等一段时间再看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