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鹤年是如何在糖业独占鳌头,成为糖业霸主的?
郭的小儿子,有两个哥哥。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庭也是小康的。严父慈母和三个兄弟在新山一所英语学校读书。郭鹤年从小就很聪明,而且非常好学。英语学校毕业后,考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习期间,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他还在这里认识了一个非常热衷于政治的同学,那就是将来会成为“新加坡强人”的李光耀。
1945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入侵东南亚。马来西亚也被日本军队占领,并被戒严。郭的米业被迫停止。祸不单行。不久,与郭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子郭鹤庆被日本宪兵队拘留。公司不得不关闭,郭鹤年被迫辍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郭整顿河山,重新开放。东升有限公司不仅恢复了业务,而且,由于他们的精心管理,市场一直在迅速扩大和发展。然而好景不长。郭身体不好,又因为多年的劳累过度,终于得病,于1948去世。
在父亲去世前不久,郭鹤年创办了从事航运的利克武公司。因为他父亲的去世,他不得不回到马来西亚。
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女士,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聪明女人,很有洞察力。她不希望郭家的生意因为丈夫的去世而分崩离析。她建议郭鹤年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互相帮助,我们可以携手开创新的事业。成功后,郭鹤年说:“我的母亲为我今天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对儿子非常严格。她也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
郭氏兄弟听从母亲的建议,把各自的遗产集中起来,邀请堂兄弟一起商量,各自成了股东。1949,郭氏兄弟有限公司成立。尽管当时郭鹤年只有25岁,但他聪明且多才多艺,他所有的兄弟一致推选他为公司的董事长。就这样,年纪轻轻的他肩负重任,继承了父母开创的基业,继续经营米、面、豆、糖。
与此同时,在新加坡成立的郭鹤年力科公司的业务也在正常进行,而且越来越好。1955年,郭鹤年将公司变更为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并由他负责。
身居要职的郭鹤年深知自己担子重,能力有限。为了进一步发展他的事业,他必须拓宽视野。为此,他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研,学习商业知识。
在伦敦,郭鹤年对英国人优秀的管理方法产生了兴趣。通过仔细的学习和调查,他发现了制糖业的潜在能力。于是,他集中精力,对糖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情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当时马来西亚人消费的糖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内糖业极其落后。郭鹤年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做一些激烈的事情。
欧洲之行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郭鹤年的商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个清醒的提醒。1955回国后,除了经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还在新山创办了尹铭私人有限公司,处理进出口贸易。20世纪50年代末,郭鹤年开始致力于糖业管理。
1955年,郭鹤年回到了马来亚。他在柔佛成立田敏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商品交易。
通过田敏有限公司和已经成立的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并应用在伦敦学到的现代商业管理经验,郭鹤年大胆地改变了经营方针,开始尝试从泰国进口大量的白米,分销到新加波、柔佛和马来亚的主要城镇。这也是郭鹤年家族企业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家族跨国企业的首次尝试。很快,郭鹤年在马来亚商界建立了声誉和信誉。同行的人都知道,从英国回来的新山郭家的“罗伯特旋钮”,擅长长袖善舞,不可小觑。
郭的堂弟在谈及郭氏发迹时指出:“郭氏集团今天在本地和国际上的成功,主要是的眼光和工商才能所致!”
郭接着说:郭氏兄弟集团真正的利润不是来自米业,而是来自“业”;首先是提炼“糖”的产业,郭氏兄弟集团真正的繁荣也不过前后30年!
作为兄弟,郭除非心服口服,否则不太容易评论他表哥的表现:“我应该公平地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贺年对工商业的许多准确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造就了郭氏兄弟集团今天的局面。”
1957马来亚宣布独立。为了改变单一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多元化,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马来亚联邦和后来的马来西亚政府(新加坡独立后改名)在英国统治时期基本沿袭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1957的“独立宪法”默认了非马来人在经济领域的活动自由,不受人为或法律的干涉。从1957年马来亚独立到1969年“5.13”事件,被称为“马来人政治力量与华人经济力量相结合的时期”。
马来西亚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相对稳定为华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0年代初,他们利用经营锡矿、橡胶工业和商业积累的资金,开始在工业制造、建筑、房地产、制糖业、金融、航运和旅游业等领域发展。在这个充满黄金和机遇的时代,许多马来西亚华人把握住了“近乎半拍”的商业法则,书写了多彩的传奇。
在经营和郭兄弟公司时,发现糖价一路飙升,几乎每个糖业经营者都赚得盆满钵满。
曾经明白,当时食糖供应的命脉掌握在外国商人手中,主要依靠进口。糖价一度涨得怨声载道,一斤口香糖的价格还不如一斤糖。
在英国学习考察期间,郭鹤年发现食糖交易和期货交易大有可为,心弦为之一动。
这时,一位与有广泛业务往来的日本商人找到了他:“郭先生,制糖在马来亚大有前途。让我们携起手来。”
这个提议,让郭鹤年心痛。
因为马来亚地处亚热带,有种植甘蔗的优越条件。只是没有自己的糖厂,不得不依靠进口和受制于人。
因为此时此刻,总理通库·拉赫曼领导的政府已经拟定了大力发展国内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计划下,所有被列为新兴产业的领域都可以获得巨大的奖励,包括免税的优惠措施。
与此同时,曾经控制着东南亚糖市的黄家族,却越走越下坡路,逐渐淡出这一领域。谁将填补真空?
因此,郭鹤年决定投资制糖业。
然而,不要忘记,尽管郭鹤年在20多岁时掌管家族企业,尽管他比其他家族成员更有知识,但他读过书,在国外学习过。毕竟中国家庭有尊老的传统,郭家有很多想法;更重要的是,虽然郭鹤年当时有一个大的操作计划,但他没有产生一个著名的杰作。
因此,他对制糖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并与日本商人进行了冗长的谈判。一个为郭的事业开辟新篇章的想法在他的心底里形成了。
在郭氏家族的董事会上,向家族成员展示了他的总体规划: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投资于糖业。
郭是参加会议的成员之一。他在接受新加坡著名记者冯的采访时说:
“我们家的每一个成员都赞同鹤年的想法。当然,每个人都明白那次投资也是一次冒险。如果失败,郭氏家族几十年积累的财产将全部化为乌有。”
另一种说法是:郭鹤年话音刚落,就出现了赞成派和反对派,而且势均力敌。
支持者认为,鹤年计划细致可行,跟着他走是对的。更重要的是,目前马来西亚的商业机会很少。如果不抓住他们,郭氏家族就很难有光明的未来。
反对者认为,投资制糖在马来西亚历史上没有先例,现在把所有资产都押在这上面风险太大。这无异于孤注一掷,砸了就“完蛋”了。
郭鹤年的分析,侃侃的谈话:
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之一。这些年糖价一路飙升,糖的供应关键在外商手里。目前,马来西亚政府鼓励国内企业发展民族产业,并给予优惠待遇。如果不迅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它可能会转瞬即逝。
我所有的身家都在制糖行业,正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孙子兵法和商业法则是一样的。如果别人先搞制糖,我们后面跟进,即使没有风险,它的利润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不是要求稳定和小打小闹;我们想创造一个新世界。
郭鹤年不是一个雄辩的演说家。但他对制糖前景和风险的表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持积极态度的家庭成员更加放心,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举手投票,完全同意郭鹤年尽最大努力发展制糖业的决定。
于是,1961诞生了马来亚第一家糖厂。
这是建在马来亚槟城北来的马来亚糖厂。它是郭鹤年家族与马来亚联邦土地开发局、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和日新糖业公司的合资企业。
郭氏家族为此投入了60多万令吉。用郭的话来说,这个人物在当时很多大财团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的郭家却是非同小可!我们只是一个大米商人。只是稍微大一点的杂货店。
观察家认为,糖厂的建立是郭鹤年家族企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分水岭是建厂前后。糖厂建立之前,属于郭的蛰伏期。当他毅然创办糖厂并付诸实施时,正是他走向现代企业的重要时刻,为他日后的糖王企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当白晶晶的第一批蔗糖从北来糖厂的流水线上流出时,郭鹤年往杯子里放了一把糖,冲进一杯水里,微微抿了一口。此时他心里的感觉就像嘴里的味道一样——很甜。从此,郭鹤年在世界糖业中确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随后的一两年里,郭鹤年在东南亚的食糖贸易异常活跃,而且往往出手阔绰。他从中美洲的古巴购买糖,然后卖给印度尼西亚。原糖是从泰国买来的,经过提炼,通过相关渠道转卖给中国。他低进高出,赚了很多钱。
此时,对投资糖厂有不同看法的郭氏家族成员,庆幸自己没有坚持己见,也庆幸只有遵从鹤年的决定,郭氏家族企业才能开辟出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20世纪60年代这整整10年是郭鹤年投身糖业的10年。
传统上,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锡矿和树胶为基础的国家。至于糖,一直依赖进口,因为没有种植甘蔗的基地,也没有糖厂。因此,糖的供应权被外国商人所控制。
郭鹤年投资了一个糖厂,可以自己提取白糖,但仍需从国外进口原糖,仍由外商控制。
要想进一步发展制糖工业,就必须跨越这个障碍,自己生产原糖。郭鹤年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
而且,并不是马来西亚本身不具备种植甘蔗的条件,只是因为独立前殖民统治下的经济畸形发展,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这个地方肯定有大面积的荒地要开垦,而且地价也不算太贵。
郭鹤年的目光落在马来半岛最北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上。英国人统治时称之为“Perlis”,翻译过来就是玻璃市场。“城市”这个词经常被误解,但它并不意味着城镇。玻璃城是中国最小的州,面积795平方公里。这里毗邻泰国,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有大面积的林地有待开发,是郭鹤年建立种植基地的理想之地。
1973是世界市场白糖价格暴涨的时候。甘蔗园在这个时候开始收获,这无疑给郭鹤年的生意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在建设种植基地的同时,郭鹤年在世界食糖市场上屡屡表现出色。
从65438到0970,世界糖市正在酝酿一场风暴。很多人看到歌舞升平的日子,以为糖价还是和以前一样小,也就不在乎了。郭鹤年像一只鹰,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看到了糖市上涨的预兆。
于是,他把在伦敦学到的期货交易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他在世界糖价上涨前大量买入原糖,并大举投资食糖期货交易。随着糖价的上涨,人们发现罗伯特·郭手里有很多糖。
据说,仅这一仗就为郭鹤年赚了600万马,令国际糖市的资深人士刮目相看。
到1971,郭鹤年家族已经控制了马来西亚(东、西马)原糖进口的80%。
3月30日,1972,郭鹤年领导的玻璃城种植股份有限公司在吉隆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从65438年到0973年,郭鹤年的“糖王”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他不仅拥有自己的糖厂,还有自己可靠的原料基地。
说来也巧,1973正是世界糖市获得好价钱的季节。源源不断的甘蔗被送往糖厂,然后变成白糖、成捆的马来西亚林吉特和美元。
玻璃城种植园丰收的意义并不在于为郭鹤年挣大钱。同时也有另一层含义:之前从未大规模种植甘蔗的马来西亚,食糖供应自给自足。
由于拥有自己的糖料种植基地和糖厂,郭鹤年在糖业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他成为伦敦糖业联合会的成员,与美国、古巴和其他国家的糖商和机构关系密切。他的名字不仅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的商界和糖业所熟知,也是国际糖业著名的金字招牌。
20世纪70年代初,郭鹤年不仅控制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80%的糖市场,还将他的糖生产业务扩展到了印尼、泰国、菲律宾甚至中国。
1979年9月,郭鹤年集团石头山种植园开业典礼在苏门答腊岛南榜举行。人们注意到,印尼总统苏哈托出席了仪式,并用金剪刀剪彩。
在郭鹤年的制糖业,势头就像彩虹可以看到。
玻璃城种植园是郭鹤年“初恋”的重要结晶。这个优秀的儿子让郭鹤年第一次在商界加冕。
1976,郭鹤年通过玻璃城种植有限公司发起反向收购,从而使马来西亚糖厂成为玻璃城种植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这样,玻璃城种植有限公司就成为了郭鹤年以制糖业为主的商业舰队,经营项目包括制糖、精炼、销售等。
六七十年代无疑是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蔗糖贸易的黄金时代。在这20年间,郭鹤年集团控制了超过80%的马来西亚糖市场。
伦敦同行估计,郭氏兄弟集团鼎盛时期频频出击,风头强劲。在国际市场上,无论是现货交易,还是买卖期货,甚至是充当中介抽取佣金,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有效控制654.38+0.5万吨糖的交易量。
甚至有人惊叹:在糖业的世界里,郭氏家族几乎占了10%。
所以“马来西亚糖王”、“亚洲糖王”的称号自然属于他。